“3321”强引领 产业链上开新局
广西参皇养殖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
一、背景
玉林市是广西的农业大市,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优质三黄鸡养殖地,是优质肉用三黄鸡的发源地。2005年,玉林市荣获中国品牌宣传保护组织委员会授予的“中国三黄鸡之乡”称号。广西三黄鸡出栏的肉鸡中每4只就有1只产自玉林。2019年,玉林三黄鸡常年存栏种鸡650万套,年出栏鸡苗6.23亿羽,出栏种鸡2.92亿羽,年总产值95.37亿元,带动了2.36万户农户养鸡,农户获得养鸡报酬9.78亿元。2020年12月15日,广西(玉林)国家级三黄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启动暨广西长盛食品肉鸡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玉州区仁东镇隆盛举行,建设项目总投入2.152亿元,主要建设有标准化生产基地、肉鸡屠宰加工基地、检验检测和疫病净化中心、品牌建设、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内容,力争到2022年,玉林三黄鸡产业集群综合产值达148亿元以上。玉州区2020年广西(玉林)国家级三黄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总投资9904.6亿元,计划2022年底,玉州区三黄鸡产业集群综合产值4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18亿元,二产产值12亿元,三产产值10亿元。
玉林三黄鸡产业存在稳定性差、屠宰加工比率低和集群发展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座落在玉州区的广西参皇养殖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西瞪羚企业、广西最大的肉用种鸡养殖企业,要补齐补强这些发展短板,形成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玉林三黄鸡产业打造成为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充满活力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此时,积极培育创建公司党建品牌,找准品牌创建的抓手,以党建引领企业发展,真正做到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主要做法
公司党支部现有党员23人,支部书记杨福剑是自治区第十二届党代会代表。在党旗引领下,公司立足黄鸡产业链,走出了产业链“3321”党建工作法,注重发挥党建文化引领企业文化,有效凝聚产业链上的各类人才,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强“三链条”,产业链上党旗飘
一是强组织链条,把组织力量建在产业链上。公司沿着“种鸡繁育—肉鸡养殖—饲料生产—食品加工”四个一级链点,在育种研发、疾病净化、动物营养、生态养殖、食品加工、品牌营销二级链点上设置6个功能性工会小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管理体系。牵头成立玉林三黄鸡产业链综合党委(全市首个跨省区域的产业链综合党委),通过党组织的结对和党建活动互动来服务产业链发展,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制度优势,为产业链发展装上了“红色引擎”,以党建活力激发产业发展动力。
二是强人才链条,把优秀人才聚在产业链上。实行人才兴企战略,搭建差异化人才平台,加强精准化人才引育,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人才梯队。在良种繁育基地上,建成广西五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在生产研发上,建有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参皇综合试验站、广西企业技术工程中心;在食品安全管控上,建有广西优质肉鸡养殖工程技术中心。目前公司集聚高层次人才30多名。
三是强安全链条,把质量安全控在产业链上。建立集团全产业链ERP信息化可追溯体系,开展“关键岗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质量监督有党员,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身边无次品、党员身边无违规”的“三有三无”主题实践活动,设立职工示范岗、职工标杆生产线、职工科普基地,推动职工全程参与质量安全管控、带头落实质量安全要求。
党支部“七一”重温入党誓词
二、塑“三文化”,产业链上聚人心
一是塑造“三黄鸡”文化。打造全国首家三黄鸡文化馆——“广西三黄鸡文化品牌馆”,定期组织党员、职工“零距离”学习传承“只为一只好鸡”的品牌理念。
二是塑造“家和”文化。建设党工团活动中心,并开展党支部书记接待日、心理咨询等活动,为党员、职工自我提升、休闲娱乐、排压减负提供服务;举办爱心助学活动,对员工家属进行爱心助学;建设全市首个民营企业党员教育基地、“跟党创业”主题园等,开辟了新的红色阵地,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基层党建工作,为民营企业党员、职工党性教育、感恩教育提供新平台。
三是塑造“大爱”文化。公司党支部积极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组织党员、职工参与扶贫济困、助学赈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公益爱心事业,累计支持社会公益、乡村振兴等事业5000多万元。公司荣获“献爱心龙头企业”“行业先进企业”“广西扶贫龙头企业”“广西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先进民营企业”“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称号。
三、建“双平台”,产业链上树标杆
一是创设“标杆”先锋平台。创设“标杆”先锋平台,围绕降本增效与质量提升,引导党员对标看齐、争当“标杆”。以党员为骨干深入一线开展“下乡送技术”、“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等活动,举办技术讲座、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养殖户1万人次以上,逐渐把养殖户转变为农业职业技术工人,实现“党建+人才”的双轮驱动,建成玉林市养殖与饲料“人才小高地”,成为全区“两新党建+人才”新型人才工作示范基地。
二是创设“匠人”创新平台。联合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近年公司科研成果获得全国农业渔牧丰收奖成果推广二等奖、北京科学进步奖一等奖、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西农业渔牧丰收成果奖一等奖等10多项奖励,新培育出的节粮高产型“参皇鸡1号”获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认定,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项。
党支部开展“科技助力产业扶贫行动 千企扶千村鸡苗捐赠贫困户”活动
四、推“一模式”,产业链上立新功
公司党支部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通过党建引领完善产销对接,确保产业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健康发展;着眼于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发展中的引领、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将党建与三黄鸡产业有机衔接,采取“公司+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行“村企联建”、“以企带村”的强企富民之路,推进产业脱贫、就业扶贫、智力帮扶工作,开展农家大讲堂技术培训,抓好惠农帮农政策,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开展一系列“红色金融担保”,为贫困户提供信用担保和产业支持,为5000多户养殖户提供金融担保2亿多元,带动256个脱贫村、1万多农户从事肉鸡林下生态养殖,农民累计获得收益18亿元,带动农户创业致富。公司每年举办技术讲座20多期,带动合作农户(家庭农场)8000多户,出栏肉鸡8600多万羽,发放农户养殖收益6亿多元,户均获利8万多元。“参皇模式”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也为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三、工作成效
近年来,公司在党建引领下坚定不移跟党创业,积极响应玉林市委、市政府“感恩奋进 万企兴玉”行动、玉州区委、区政府“感恩奋进 红企强玉”行动号召,组织开展“六个一”活动,为玉林市建设“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贡献参皇力量。打造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全市首个民营企业党员教育基地、“跟党创业”主题园等,开辟了新的红色阵地,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基层党建工作,为民营企业家党性教育、感恩教育、党建引领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平台。开展一次“参皇跟党创业的历程”专题党课,按照“知恩感恩报恩、爱党爱国爱企”主题教育部署,以党课形式向企业职工讲述企业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的历程,凝聚感党恩、跟党走的共识,组织党员职工第一时间收听收看电视直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砥砺奋进,继续秉承红色基因、弘扬玉林精神,为实现玉林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开展“我为‘兴玉’办一事”活动,牵头成立玉林三黄鸡产业链综合党委(全市首个跨省区域的产业链综合党委),通过党组织的结对和党建活动互动来服务产业链发展,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制度优势,为产业链发展装上了“红色引擎”,以党建活力激发产业发展动力。开展一系列“红色金融担保”,探索创新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党建+金融”服务模式,以“支部+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为贫困户提供信用担保和产业支持,为5000多户养殖户提供金融担保2亿多元,带动256个脱贫村、1万多农户从事肉鸡林下生态养殖,农民累计获得收益18亿元,带动农户创业致富。组建一支党员先锋服务队,以党员为骨干深入一线开展“下乡送技术”、“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等活动,举办技术讲座、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养殖户1万人次以上,逐渐把养殖户转变为农业职业技术工人,实现“党建+人才”的双轮驱动,建成玉林市养殖与饲料“人才小高地”,成为玉州区“两新党建+人才”新型人才工作示范基地。开展一系列爱心捐赠活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捐资助学、爱心送考、孤寡老人儿童慰问、鸡苗捐赠等活动,累计支持社会公益、乡村振兴等事业5000多万元。公司荣获“献爱心龙头企业”“行业先进企业”“广西扶贫龙头企业”“广西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先进民营企业”“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称号。公司党支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产业生态链高质量发展,使参皇集团成为引领玉林三黄鸡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力。
四、实践总结
玉林市三黄鸡产业的健康发展紧紧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共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把党建与民营经济发展、三黄鸡产业结合起来,突出党建引领产业兴旺、和谐发展的特色。在党旗引领下,广西参皇养殖集团有限公司持续巩固提升“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强化理论武装,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核心,以高质量推动公司工作为目标,以服务社会和大众为主旨,与三黄鸡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心系群众、真情服务,努力做到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堡垒,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品牌,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提升公司发展新形象,努力打造“党旗引领,推进三黄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党建品牌,促进产业集群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业区域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一二三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成为实施乡村振兴产业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案例研究组成员:陈大炜、黄子泰、杨福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