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再次发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伟大号召。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其思想,准确把握其要义,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排头兵。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历史的要求、时代的召唤。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也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首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其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再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在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既要满足多样化的需要,更要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育心教人,使之成为人民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必须认清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以民为本的安邦之道。主要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施政理念,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等,这对我们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有裨益。二是注重修身养性的道德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为人为官的经典。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官德的修养,将立身正德作为为官理政的根本。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暴”的公正廉洁;慎独慎微、迁善改过,“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自省自觉;“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的节俭品德等。这些积极的价值取向,无疑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会起到重要作用。三是勇于舍身取义的报国情怀。在我国历史上,舍身取义、精忠报国的哲理名言、典范例证比比皆是。其中,传承千古,泽被后人的包括:临患不忘国、临死不失节的赤胆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对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勇于牺牲奉献,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四是讲求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中国古代先贤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万物之源,得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思想方法。比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幽远洞见,体现了追根溯源,穷究事物的探索精神。又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辩证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如,“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的辩证思想,阐明了认识与实践相互为用的知行统一观。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思想方法,不断拓展思维视野,丰富思维方式,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和水平。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一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标志,也是走向繁荣昌盛的关键所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也正是中华文化焕发活力,走向复兴的历程。今天我们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走在新征程的道路上,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中华文化繁荣昌盛,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二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通过守正创新,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确保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三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既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更要注意汲取和运用其文化精髓,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发展,让中华文明展现出更加光辉的时代风彩。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