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叠加,8天长假催生出行需求,铁路运输迎来“又一大考”。信息显示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超2.19亿人次,“探亲流+旅游流+学生流”三峰叠加,铁路部门面临着挑战。
为了应对大客流,铁路部门提前启动双节客流分析,提前锁定京沪、京广、成渝等热门干线和旅游热门城市,作为运力投放的重点,加开临时列车、重联动车组、动态调整票额分布,精准匹配客流需求。了让运力与旅游需求精准匹配,铁路部门主动与20余个省市文旅部门合作,了解热门景区客流趋势,实时掌握旅游市场动态,依托“银发专列”“熊猫专列”等旅游列车的开行经验,实现运输组织与旅游消费的深度融合。这种“运输+文旅”的预判式服务,不仅提升了运力利用率,更带动了沿线旅游消费,实现了交通与旅游产业的双向赋能。
即便前期预判再精准,双节期间的突发客流、临时退票、线路调整等变量,仍会给运输保障带来挑战。随着12306客票系统技术越来越成熟,购票从“凭毅力”到“拼手速”再到“有保障”,即便双节期间热门线路车票“秒光”,12306通过算法优化大幅提升候补成功率,以“跨日期+跨车次”60种组合候补、“退票实时回补”机制、“候补进度可视化”功能等,让旅客的出行需求最大限度得到满足。同时实时调度机制,让运力“跟着客流走”,在高峰期开行夜间高铁等方式,确保旅客“走得了、走得快”。
一场成功的运输保障,不仅要“保效率”,更要“保民生”。既要满足“快出行”的需求,也要守护“慢旅途”的温暖。铁路部门以“温情兜底”的服务理念,覆盖每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角落,让双节出行成为“有温度的旅程”。公益慢火车“不打烊”,守护城乡之间的“情感纽带”。在高铁网络快速扩张的同时,铁路部门并未忘记偏远地区的旅客。双节期间,81对公益性“慢火车”照常运行,覆盖大凉山、武陵山、太行山等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这些票价低廉、站站停靠的绿皮车,承载着沿线村民走亲访友、赶集就医、学生上学的日常出行,有的车厢还专门开辟农产品运输专区,助力山货出山。即便客流高峰,慢火车依旧保持原有运行方案,不涨价、不超员、不停运,用不变的坚守传递民生温度。
从“运输保障”到“民生答卷”,铁路书写的不止是效率。铁路运输早已超越“一定时间把从A地到B地”的简单输送范畴。如今的铁路既关注宏观的客流调度,也重视微观的个体体验;既追求短期的运输效率,也坚守长期的公益初心;既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次对服务温度的考验。而这份温情,即是铁路服务的底色,也是双节期间最动人的风景。(刘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