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意义:
格局的真谛——做好自己
故事起因:
这几年,“认知”、“格局”成了热词。身边人常议论谁“认知不足”、谁“格局太低”。不少朋友也问我:“到底什么是认知?什么是格局?”我解释后,他们常似懂非懂,云里雾里。今天,忽然想起老家那位包子铺老板的故事,觉得它正是诠释“格局”最生动的例子,分享给大家。
故事内容:
我的老家在河南豫东的一座小城。虽然离开已二十年,但父母还在那里生活。北方人的早餐离不开碳水:胡辣汤、豆粥、油条、肉盒,还有各式各样的包子。大约在2000年,城里开了一家灌汤包铺子(主打早餐),没什么花哨名字,大概就用老板的名字随便起的。老板那时三十出头。铺子很简朴,品种也少:豆粥、胡辣汤、灌汤包,外加免费的小咸菜。记忆中,当年一笼包子才两块钱。我常点一碗胡辣汤加一笼包子,三块钱就能吃得饱饱的。
这家的味道是真地道,特别合我们当地人的口味,生意很快就火爆起来。早上常常要排队,甚至有人插队。老板呢?他似乎特别忙碌,就是站在蒸笼前,一笼接一笼地给客人拿包子,嘴里不停地重复着:“多少号,几笼好了……” 小城人爱凑热闹,看谁家生意好就口口相传。很快,我觉得城里爱吃灌汤包的人,几乎都成了他家的常客。包子价格也随着年月慢慢涨,从两块到三块、五块……我离乡时具体多少,已记不清了。
因为常去,也常要等,我们这些老主顾有时会半开玩笑地“抱怨”老板:
“等这么久,下次不来了啊!”
“听说东头又开一家,味道不错,我们去试试?”
“你这让我们等,生意都让别人抢跑啦!”
诸如此类的话,我们说过很多次。但老板的反应,几乎每次都一样——他只是笑笑,并不接话,手上拿包子的动作一刻不停。我们知道是玩笑,也并不当真,该等还是等,该吃还是吃。
离开家乡后,每年回去看望父母一两次,我几乎每次都要特意去那家包子铺吃顿早餐。包子价格已从当年的两三块涨到了如今的十几块一笼(按现在的消费水平,这很合理)。最近一次回去,早上又让朋友带我去吃了。二十多年过去了,那铺子的生意竟依然红火!品种多了一些,但灌汤包的味道,还是记忆里的老味道。它甚至成了我们小城早餐的一张名片,是当地人招待亲朋或游子返乡的“必打卡”之地。
这次没见到老板。我想,或许是年纪大了,或许……是早就不必亲自操劳了。我们几个当地朋友曾私下八卦过:可千万别小看这种“小生意”!按现在人均消费十元以上(实际可能更高),每天几百号人,这么多年下来,积累的财富三五千万恐怕是打不住的,甚至更多。
最近又有朋友问我什么是格局,如何提升。我忽然就想起了这位包子铺老板。他的格局,不正是明摆着的吗?
你看,宝马百年庆典,奔驰发去贺电说“感谢百年竞争”;五粮液和茅台,从不互相攻讦,最终都成了世界名酒。欲成大树,莫与草争;强者互帮,弱者互撕。
当年我们那些半真半假的抱怨——“不等了”、“去别家了”、“你让我们等太久了”……换做旁人,也许会辩解、会讨好、会反击,甚至去诋毁新开的对手。可这位老板呢?他选择了最朴素也最智慧的方式:笑而不语,手上不停。
他的格局,就凝结在这四个字里:做好自己。
蒸好每一笼包子,调好每一锅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你风吹草动,我自岿然不动。不争一时口舌之快,不求蝇头小利之争,只专注于提升自己的核心价值——那份无可替代的味道和信誉。时间,最终给了他最丰厚的回报。
这不就是最高的格局吗?格局的真谛,不在于高谈阔论,而在于沉心静气,把眼前该做的事,扎扎实实地做到最好。当你足够强大,自成大树,又何须与草争高?(深圳 王锟)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