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高校人才培养中美育的实施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5-07-08 16:21 来源:新华网 次阅读
 
高校人才培养中美育的实施困境与突破路径

  摘要:在当今时代,高校美育在育人任务中具有重要价值和独特优势,因此聚焦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人才培养中美育的实施困境,并探究了相应的突破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当前,我国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应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美育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其地位日益凸显。在学科交叉融合与青年多元化成长的时代背景下,深化美育改革、提升育人实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美育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同样面临一些挑战:美育存在形式化倾向,部分院校“重形式轻内涵”“重活动轻体系”,美育资源分散较为孤立,评价机制相对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这一系列问题导致美育“形未实、效未彰”,制约了育人质量的提升。突破美育发展困境,构建高质量美育体系,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任务。深化美育路径、创新育人模式,既是回应时代需求的迫切课题,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高校人才培养中美育的实施困境

  (一)美育目标不够清晰

  高校美育的核心价值本应聚焦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培育,其育人功能承载着精神价值的塑造使命。然而在当前人才培养实践中,在就业压力及功利化评价体系驱动下,一些高校的培养重心倾斜至专业技能竞赛、就业率等显性指标,课程体系、课时分配与评价标准均呈现“硬技能”主导态势,这导致对学生审美判断力、艺术评价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软实力的培育被压缩甚至被边缘化,“硬技能”喧宾夺主,软实力培育落空,美育灵魂在功利观念影响下迷失方向。

  部分美育课程培养方案存在刻意对接市场热点的倾向,流行与娱乐元素的非理性渗透,削弱了对艺术经典、思想深度与批判性思维的关注,美育应有的纯粹性和理想主义维度被弱化。

  (二)课程体系结构失衡

  目前的美育内容,常以孤立的“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美学基础”等通识或选修课程形式存在,高校内部的院系分割、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化、资源调配的困难,也使得专业课程难以与美育内容有效融合,课程的“双轨并行”导致美育渗透浮于表层,学生难以在专业学习系统中构建专业审美认知框架。

  美育所需的体验式学习范式与传统讲授模式存在冲突,过度依赖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缺乏深度思辨讨论、批判性质询及情境化的实践场域,致使审美体验停留于概念层面,弱化了知行合一的育人实效。

  美育教育在评价方面主要针对公开演出质量、发表作品的等级等显性成果,或依赖传统的期末试卷考试,对于学生审美思辨能力的提升、批判性评论的深度、创新性思维的突破、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等内隐的美育目标维度,缺乏有效、科学、过程性的量化与质性评估方法。

  (三)保障机制不稳

  美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坚实的校内外资源支持和科学的运行机制,但目前高校在资源整合方面遇到一些难题。校内资源较为分散,艺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图书馆等部门之间欠缺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艺术场馆、实训设备、数字资源等没能达成共享,致使资源出现闲置与浪费的情况;校外合作机制存在缺失,高校与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团体等社会文化机构的合作仅停留在表面,缺少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

  美育专职师资短缺与结构性矛盾并存,这成为落实美育的瓶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虽明确要求“配齐配好美育教师”,但实际执行效果不佳。当前美育课程师资主要面临两大困境:其一是美育课程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部分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缺乏系统的美育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导致在教学中难以自然、有效地融入深度的审美引导和人文启迪;其二是音乐、美术、舞蹈等传统艺术学科教师执教美育课程,此类教师虽拥有艺术专业技能,但相对欠缺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必要的跨学科知识背景。这使得高校难以实现现代美育所强调的审美、人文与科技相融合,难以构建稳定的教学体系并开展高质量的美育教学。

  二、高校人才培养中美育实施的突破路径

  (一)明确美育目标,强化美育内涵

  明确将软实力培育纳入美育目标。建立“美育素养评估量表”,通过艺术评论作业评分、参与社会议题讨论等数据,将审美判断力、人文精神等纳入软实力评判维度,减少终结性评价,增加形成性评价,实现可量化的软实力认证。高校可与行业协会合作,引入第三方认证,如“人文素养证书”等,将美育成果与就业挂钩,以缓解就业压力对美育的冲击。还可以设立“经典必修清单”制度,将专业美育课程中的经典文本、作品占比提升,从源头过滤娱乐化渗透,课程内容设置核心思辨命题,引导学生深度批判,使美育从“热点应声虫”回归“精神守望塔”。

  (二)均衡课程结构,铸就育人框架

  真正的美育需要打破学科界限,构建学科美育内核,系统性地将审美思维、美学原则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实践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美—技—德”融合的认知框架。鼓励高校推行"跨域教学组"机制,专业教师与艺术教师共研教案,构建“美育+”课程框架,在专业课程中嵌入“微美育”模块,如工科课程融入设计美学案例,文科课程结合文本艺术分析,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渗透。深化专业课程的“美育化”改造,让审美思维成为专业学习的底层逻辑,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审美分析能力,掌握审美优化方法,形成跨学科创新思维,让美育成为专业教育的思维工具。

  美育是体验、感悟、创造的过程性学习,高校应打破学生被动学习习惯,减少理论灌输,改用问题导向式教学,设置“美学辩论”“艺术伦理研讨”等环节,激发学生质疑权威、自主构建审美判断力。通过虚拟展览、沉浸式戏剧等形式,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反复试错审美表达。开发跨学科美育实践项目,如“科技+艺术”工作坊、艺术志愿服务、评论创作等,以实践任务驱动知识整合,破解实践转化困境,帮助学生建立体验、反思、创造的认知循环。

  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将公开演出质量、发表作品等级等传统指标显性成果评价和隐性能力评价相结合,通过课堂讨论记录、审美分析报告评估审美思辨能力,采用“论证质量量表”评估学生的逻辑性与深刻性,通过作品原创性评估创新性思维,通过社区服务记录、社会影响力评估社会责任感,建立数字化评价平台,通过美育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全过程学习数据,用过程性数据替代标准化评分。

  (三)整合美育资源,筑牢美育根基

  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美育共同体。构建美育浸润式校园,将图书馆、实验室改造为“艺术化知识空间”,建立“校园艺术角”,鼓励学生主导策展,培养人文关怀,通过艺术节、人文讲座和跨学科论坛等活动,营造浸润式美育环境。校外与美术馆、艺术团体签订美育协议,明确合作频率与内容,共建校外美育实践基地,将课程作业转化为社会服务。

  设立美育教师岗位,招聘具有系统美育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并构建“美育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支持教师进修与学术研究,定期举办“美育教学工作坊”,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跨学科美育教师培训,促进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通过资源联动、评估革新与师资升级,将美育从“边缘点缀”转化为贯穿人才培养链的重要动力,真正实现“以美铸魂”。

  作者:童立;潘海燕

  所在单位: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南昌大学档案馆

点赞()
上一条:新征程FC动力机车应急救援队成立,公益力量为出行安全护航 近日,在2025新媒体助力公益事业发展交流会上,由河北省经济技术协作促进会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分会牵头,联合社会公益力量成立的“新征程FC动力机车应急救援队”宣布成立,标志着一支专注于道路应急救援的公益力量正式诞生。此次机车应急救援队的成立,旨在2025-07-07
下一条:没有了

相关稿件

高途集团与河南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4-01-04
英耐故事 | 传承高校领先思想,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 2024-09-11
优化“芯”人才培养路径 2022-03-07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以数字化助推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 2024-03-13
民航新质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2024-07-15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