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活化农遗多元价值建设和美乡村示范样板的对策建议

作者:王国灿 葛建纲 2024-04-08 10:33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活化农遗多元价值建设和美乡村示范样板的对策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等成为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代表委员表示,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和复杂多样的生态地理条件,历史演进中,劳动人民创造了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为探寻美丽乡村建设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慧方案和解决之道。那么,如何通过创新产业、文化和生态等多个方向,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以此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并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建设试点,积累经验,高质量示范推广。

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广袤的乡村地区承载着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记录了我们的农耕历史,更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面临着人才流失、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挑战。如何在这挑战中找到机遇,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活化利用农遗多元价值,就是打开这一难题的钥匙。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农业知识体系和深厚的农耕文化,这些资源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遗产,我们可以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文化振兴和生态保护,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建设和美乡村示范样板,则是我们实践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通过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样板,我们可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模式和路径,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这需要我们创新思维,从产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解决方案。

活化利用农遗多元价值的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们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智慧结晶,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活化利用农遗多元价值,不仅有助于保护传统农业知识体系,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活化利用农遗多元价值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升级。通过挖掘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种植技术、农作物品种和加工工艺等资源,我们可以推动乡村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升级,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活化利用农遗多元价值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民间传统和乡村记忆,这些文化元素是乡村文化的灵魂。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最后,活化利用农遗多元价值有助于实现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农业文化遗产中包含着独特的生态农业知识和生态修复技术,通过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我们可以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农遗多元价值在乡村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物质的财富,更是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撑。活化利用农遗多元价值,对于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农遗多元价值能够强化乡村居民的社区认同感。通过挖掘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文化、民间传统等元素,我们可以激发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乡村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社区认同感有助于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减少社会冲突,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其次,农遗多元价值能够促进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这些知识和技术可以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活化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转型,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遗多元价值有助于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元素,我们可以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同时,这些文化遗产还可以成为乡村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活化利用农遗多元价值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人才短缺的现实挑战。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文明与乡土记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却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短缺挑战。这一挑战不仅体现在专业人才的数量不足,更体现在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和专业素质的不匹配。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依赖于老一辈的农耕者和手工艺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传统技艺和知识的传承者逐渐老去,而年轻一代对于传统农业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却普遍不高。这导致了传统技艺的流失和农业文化遗产的断层。目前,从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专业人才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这使得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难以深入开展,也限制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农业文化的认识和尊重。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培训课程等方式,激发年轻一代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中。

乡村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产业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有限的资源利用以及缺乏创新意识的乡村企业,使得乡村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如何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技术创新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许多乡村地区仍然缺乏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研发能力,导致乡村产业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方面难以与市场上的先进产品竞争。这不仅限制了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增长。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乡村产业的市场调研和战略规划,明确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其次,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乡村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

乡村社会的建设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传统文化流失等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乡村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口老龄化和传统文化流失问题。

其次,人口老龄化对乡村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乡村社会中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这不仅加剧了乡村社会的养老压力,还使得乡村社会的发展动力受到限制。缺乏年轻劳动力的乡村,往往难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和推进农业现代化。

再次,传统文化流失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遗忘。传统的农耕文化、乡土建筑、民间艺术等是乡村社会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些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传承的基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也越来越少。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乡村社会的建设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吸引年轻人回流乡村,为乡村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同时,还需要鼓励和支持乡村社会的创新和发展,推动乡村社会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乡村社会的建设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传统文化流失等多重挑战,但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和策略,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推动乡村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为了有效活化利用农遗多元价值,建设和美乡村示范样板,我们认为整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健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数据库,加强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同时,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投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是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结合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同时,鼓励和支持乡村创新创业,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流入乡村,推动乡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是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参与度,营造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

四是深度挖掘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乡村是一个具有生产、文化和生态等多种功能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等特点。乡村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内形成的,也是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作用的产物。探索乡村遗产活化利用发展模式。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应同时将村落的景观形态、传统的耕作技术、传统的节日、民族服饰、民居建筑等等都纳入保护的范畴,通常以“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生态文化保护区”等展览性质的整体性活态保护模式。

五是推进乡村生态建设与修复。运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生态农业知识和技术,推动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提高乡村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六是外部知识地方化灵活利用。应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将外部知识、技术和生活方式与当地原有的地方性知识相结合,形成适应当地社区社会文化与自然生态的新的地方性知识,找到将原有的乡村遗产的价值、精神、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以新的形态在未来生活中延续的,实现乡村遗产“活态”的保护。建设传统文化示范性村落。挖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的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建设乡村文化产业特色村镇、街区。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繁荣、美丽、和谐的乡村。乡村振兴不仅要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更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小康。为此,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利用,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我们热切期盼政府能够出台更多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我们也期望企业和社会组织能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与政府、农民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活化利用农遗多元价值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责任。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智慧和勇气担当起这份责任,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作者:王国灿系中国法学会会会员、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研究员;葛建纲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基地研究员,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馆长。)

 

 


点赞()
上一条: 水果摊“摆”出生态富民路2024-04-07
下一条:苏州吴江:复兴桑基鱼塘重现江南水乡风韵2024-04-08

相关稿件

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建设和美乡村“海南样板” 2023-07-05
吉林延边以产兴业建设和美乡村 2023-07-11
农行山东临沂分行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临沂示范区”建设 2024-01-19
全要素推进乡村振兴的若干思考与对策建议 2024-02-02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2021-06-18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