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创新引擎,“知产”正变成“资产” 加快向企业集聚。《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达到2676.6亿元,同比增长64.6%。此外,为了破解知识产权“评估难”这一痛点,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日前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建设银行规范有序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工作。业内专家指出,金融机构独立进行知识产权质押物评估,将有效缓解科创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领域。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启动
按照试点方案安排,建设银行将以《专利评估指引》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数据为底层支撑,结合专利有效期、专利类型调节系数、附加调整系数,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办理过程中运用知识产权内部评估方法确定押品价值,不再依赖第三方机构出具评估报告,进一步提高业务全流程效率。试点拟在北京、苏州、浙江、山东、湖北、广东、深圳、四川等省市各级分支机构开展。
“银行金融机构拓宽知识产权抵押融资,有助于拓宽科技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缓解中小微科创企业资金压力,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则认为,本次试点的最大特点是不再依赖第三方评估,以数据为底层支撑,结合专利有效期、专利类型调节系数、附加调整系数,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办理过程中运用知识产权内部评估方法确定押品价值。
记者获悉,金融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还要求建设银行妥善选择试点分支机构,细化工作方案,加强工作保障,有序安排进度,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科学应用知识产权评估规则和标准,做好动态风险管理。同时,要求建设银行“边试点、边优化、边总结”,结合试点的实际效果对评估方法进行分析、验证,主动征求主管部门意见,及时修正并持续优化评估的方法、指标、系数和参照数据等。
金融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密切关注试点工作中的成效和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方法。指导银行通过试点实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在治理架构、战略布局、政策支持、专业能力等方面统筹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领域。
央地齐发力促“知产”变现
当前,专精特新企业、科创企业的“轻资本”“高成长”特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早在2010年,原银监会等六部委出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商业银行等充分利用专业评估服务,由经批准设立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质押知识产权进行评估。而后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人民银行等部门完善《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将知识产权金融促进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交易作为重要内容。今年9月,工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知识产权助力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畅通知识产权融资渠道,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地方层面,在天津市,全国首单专利转让和专利质押相结合的知识产权融资租赁创新业务落地天津东疆综保区;在湖北,重点围绕降低融资成本、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物处置流转体系等关键环节发力,强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保障,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知识产权金融工具获得创新红利。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等20余个省市出台知识产权融资相关细则。
在政策加持下,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快速增长,2022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4868.8亿元,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增幅。其中,2022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金额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贷款登记项目惠及1.8万家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了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的普惠作用。今年上半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达到2676.6亿元,同比增长64.6%,质押项目1.6万笔,同比增长56.9%。其中,质押金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性专利商标质押项目占比72.5%,惠及中小微企业1.1万家,同比增长54.4%,普惠范围进一步扩大。
“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其价值评估一直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中面对的首要难题。”周茂华表示,随着相关政策落地,银行将加快了解和熟悉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专业性较强的无形资产,逐步构建内部评估体系,加快撬动创新“杠杆”,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打通科技企业融资堵点
近年来,我国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取得显著成绩,但受制于产权状态、技术水平、政策法规等因素,知识产权难以进行全面、客观的价值评估。
周茂华分析称,科创企业与创新有关,整体风险会高于传统一些行业企业。同时,科创企业有专利技术,但可能缺乏传统意义上抵押品,评估与定价方面存在难点,科创企业与传统银行信贷准入标准有差异,银企之间信息不完全对称。对于银行服务而言,需要针对科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同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部门及保险、投行等市场机构合作。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杜阳则认为,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仍存在改进空间。一是知识产权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的价值和潜在收益往往难以准确估计,特别是对于新兴技术和创新领域的知识产权,评估更为复杂,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是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经验较少,需要提升银行展业意愿,完善展业模式。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评估能力和信贷意识相对较低,缺乏相关经验,往往对此类质押融资持谨慎态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
“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尚未建立知识产权价值内部评估体系,评估主要依靠外部机构,而外部机构评估则存在评估标准不统一,估价不准确等问题,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存在不确定性,当前部分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仍较为陌生,业务开展动力不足。”某科技型企业管理人士坦言,目前绝大多数银行的科创金融产品本质上仍依赖于传统信贷模式,对于大量科技创新企业信贷融资存在不敢贷、不愿贷的情况。实践中,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应用依然存在一定阻碍,现有产品仍以短期为主,缺乏针对科创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产品。(记者 钟源 北京报道)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