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集聚区建设(包括各类园区、功能区)是中小企业发展重要依凭所在,过往工业集聚区在壮大块状产业、夯实经济基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也暴露出“缺用地空间、缺规范管理、缺协作创新”等发展之困,与中小企业转型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因此在空间资源紧缺、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传统工业集聚区改造提升已刻不容缓。就传统工业集聚区如何通过改造提升促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侨联副主席、国和控股集团董事长陈乃科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国企业》记者的专访时就当前传统工业集聚区发展谈了三个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是园区开发粗放,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基层调研发现,部分传统工业集聚区(特别是地处城乡结合部或县级以下的区域)一是由于开发时间较早、总体定位偏低,土地利用管理方面以“项目需求”导向为主,缺乏明确的强制性规范,产业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普遍,如很多江浙地区家电重镇下辖的村级工业集聚区,尽管相关的生产或配套企业数量较多,但各企业的产品类型雷同且品质不高,企业盈利能力较低;二是在项目准入等方面缺乏严格把控,导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偏低:部分园区厂房建设以单层为主,部分沿道路布局的“狭长型”园区内企业布局比较零散,园区容积率总体偏低。由于“缺土地”,一些高质量的中小企业难以进入传统工业集聚区。
一个是管理主体缺失,运营管理自发为主。基层调研还发现,工业集聚区特别是村镇工业园区中大概仅有1/3左右成立了运营管理机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并不具备园区日常运营管理功能,有些村级工业集聚区的标准厂房虽名义上由该村管理,但这些村实际仅能承担收租、园区公共安保等基本职能而无力承担园区的日常运营管理。其余集聚区的日常管理则更是完全依靠园区内企业的自我维持,缺乏园区主体对于园区的统一规划、有序协调、专业管理、配套服务等。同时许多园区的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也较为滞后,生产类服务设施更是严重缺乏。专业的运营管理机构和良好的配套设施的缺乏,给中小企业在园区内的发展带来了额外的管理负担。
还一个是协作共享不强,创新孵化能力薄弱。传统工业集聚区中,一方面由于缺乏行业领头羊或组织者的引导,各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以各自独立经营为主,企业间自发性的协作共享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园区在协同创新、企业孵化等方面也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在园区中未能有效地搭建起针对块状产业的创新平台。传统工业集聚区中的产业链、创新链因此远未形成,这种“形聚而神散”的状态不利于中小企业发挥“集中抱团”优势,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成果参与市场竞争。
就如何推进传统工业集聚区改造提升,陈乃科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凝聚改造共识,加强政策设计保障。建议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城融合发展、管理体制改革等多方面明确改造内容。二是地方上要明确方案和配套政策,形成上下联动机制以及园区、企业协同互动机制。三是要以加强用地政策设计,支持重点工业集聚区用地保障、鼓励对园区工业用地上的存量厂房适当提高容积率、探索灵活的低效土地流动激励政策,通过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企业转型提供支撑等为重点,构建政策保障体系。
二是强化规划统筹,明确园区更新导向。建议一是强化规划统筹谋划。开展工业园区现状普查和综合评价,重点对地方各工业集聚区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发展需求与存量潜力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工业集聚区改造提升规划,提出工业园区进行分类提升目标,如集聚发展园区、存量改造提升园区和逐步减量搬迁园区等,根据每一类型特点制定精准的改造指导政策,促进零散工业用地向园区集聚,引导园区特色发展。二是要大力推进工业用地二次开发。根据“亩产论英雄”的要求,对不符合产业导向、土地产出水平低、能耗高、污染重以及僵尸型企业,采用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工业用地二次开发,进一步提升工业用地容量,同时要积极鼓励企业实行“腾笼换鸟”或二次流转,避免工业用地资源浪费。
三是完善服务配套,构建“三生”融合格局。建议积极推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理念,引导园区管理从传统的招商和物业管理,向综合性服务商转变。一是要完善生产性服务功能。利用园区集聚优势,在融资、人才引进与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在市场信息、研究成果转化、股权交易、法律法规咨询等方面为园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有条件的园区可承担起孵化培育、壮大升规、股改上市等全周期服务功能。二是要完善生活性服务功能。要积极构建综合性产业邻里中心,推进工业集聚区由传统的单一型园区向综合型服务园区转型,提供其所需要的生活性支撑服务。努力推动产城融合,推进居住与就业相对均衡布局,减少远距离通勤交通。
四是实施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升级提质。建议一是加强产业配套协作。充分发挥园区块状经济优势,特别是行业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完善的特色,由核心部件企业或园区龙头企业为主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步开展新产品研发工作,切实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实现一个大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链。二是加强智能化改造试点扩面。深化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试点向乡镇级工业集聚区延伸,加快园区特色行业的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建设,让园区企业加快融入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浪潮。三是加强共性化技术协同创新。瞄准园区特色产业的共性技术,通过建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利益分配链,实现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协同共享。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地理空间条件限制,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服务发展,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