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由《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与《张江科技评论》联合主办的“科技制高点”成功播出。节目聚焦“上海‘十四五’期间攻关硬核科技的思路与谋划”,邀请到熟悉和了解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共同讲述关于上海“十四五”规划中未来硬核科技发展的思考和故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上海在“十四五”时期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主要方向,是指导上海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围绕“3+8+X”体系,加快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引领新材料、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础软件、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能源装备、海洋科技与工程装备等八大重点产业发展,布局脑机接口、类脑光子芯片等X项战略前沿技术,为未来产业培育和扩增提供支撑。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模型要融为一体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副总裁魏建华表示,新材料本质上是与化学、化工休戚相关的。鉴于材料的不同形态以及分子量大小、分子量分布的差异等,不同应用领域对材料有着不同的要求,材料的开发需要跨界、跨专业联合攻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模型要融为一体。因此,团队建设非常重要,上海在新材料领域有着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在上海的创新转型、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推进“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都有一些配合默契的跨界队伍联合攻关新材料研发。
研发人员除了要考察实验室的成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考察车间里的成果,我们希望进行新材料或者高端产品研发的这些团队尽可能在车间里做到“理学更理”、“工学更工”、理工完美结合。在做工程放大的时候,我们真正要懂得工程科学,如果不懂工程科学,那么你对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理解就会比较狭隘。工程师偏向工程科学,科学家偏向科学治理,因此,工厂里不仅要有伟大的工程师,还要有伟大的科学家。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源头创新,大学教材编制也要注重结合中国特色,与时俱进,重视体系教材的重塑。新材料的研发要打通设计、实验室研究、中试、规模化效益及应用开发所有环节,如此,传统材料变新材料将指日可待。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政治形势下,从政府领导、产业基础再造、各个应用端的需要、硬科技中布局新材料产业,中国的新材料发展会越来越有生命力。
把握3个关键点,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生态标杆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城认为,从大的趋势来讲,这一轮的人工智能将会极大地赋能产业升级,使劳动型、密集型产业真正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上海“十四五”规划是一个特别扎实的创新计划,针对“十四五”规划的要求,打造标杆性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试验区要把握3个关键点:一是人工智能内容体系建设,即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组织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最终将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社会治理;二是团队体系建设,要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三是产学研密切合作,在产业集聚的环境中打通上下游,将数据与应用真正打通,完成产业体系建设。
技术的发展都有其本质推动力,人类技术最大的本质推动力是人的“懒惰”。人工智能的核心点在于让人们能稍微“懒”一些,那么,人们的交互方式也会变得越来越“懒”,反馈方式亦是如此。我们希望能够开发出更好的技术,该技术就需要扎实的黑科技,需要前沿技术作为支撑。高校或者产业界如果能联合起来突破一些黑科技的话,人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全球的城市排行榜中,上海的经济影响力非常显著但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仍是短板,突破硬核科技是形成科技影响力的重要一环。硬核科技的突破应当与企业的需求紧密对接起来:一方面,需要加大对科研转化机构的扶持力度,引导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真正地应用到企业中去;另一方面,硬核科技的研究者应考虑如何走极端,即能不能做出真正有前瞻性的、二三十年以后能够用到的那些顶天的技术,以及能不能把一些现代企业或者社会密切需要的技术落地。这两点对科技水平的推动一定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顺应趋势、使命导向、着眼长远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庄珺谈到,上海“十四五”硬核科技攻关具有3个显著特征。第一个特征是顺应趋势,把握重点领域的产业技术发展脉搏,尤其是体现在《规划》中“3+8”这11个方向上,这是上海重点攻关的方向。
第二个特征是使命导向,聚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规划》不仅仅局限于上海自身的发展,而是要将国家的战略使命落地,尤其是针对国家交付给上海的几大任务。《规划》的硬核科技攻关的谋划始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第一考虑因素,将其放在非常显著的位置。
第三个特征是着眼长远,为中长期的持续发展积蓄力量。硬核科技攻关的“3+8+X”架构中的X部分体现了《规划》为未来产业培育和扩增所作的前瞻谋划。《规划》中列举了脑机接口、扩展现实、氢能技术等15个具有先导性的领域方向,既是在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大潮中找出上海的蓄力点,为中长期持久的经济增长打伏笔,也是抛砖引玉,号召更多有志于新兴科技领域研发攻关的创新创业者聚集到上海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