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中化环境司庆日。时间是一种尺度,它以旁观者的视角,客观衡量发生的一切变化,用指针记录进程;时间也带有温度,它以创造者的身份,推进历史变革、技术进步、文明发展。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即日起,中化环境官微推出“风华正茂—与时代发展同频实现更大作为”系列报道,讲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故事。首期推出系好科技纽带,以创新助力“双碳”进程。
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近年来,作为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化环境在全面落实“保障提升集团主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同时,高度重视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坚持技术立司,持续花大力气进行技术创新、注重整合关键核心技术,逐步建立起完善、高效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并在短时间内掌握了领先的“技术货架”,不断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锻造核心竞争力,奋力书写好工业环保国家队这篇文章。
提升科技能力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实现“双碳”目标,要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做好自主创新。中化环境已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部/行业级技术研发机构;组建中国中化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成为中化中央研究院的环境科学研究平台,形成“1个中心总部+5个分中心+N个中试基地”的自主创新平台;多年积累下,企业共获得过1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中国专利奖。先后入选国家“科改示范行动”企业,获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和“中国中化双创示范基地”。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战略资源。中化环境汇集了一批以院士领军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拥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行业大师、3名国家勘察设计大师、1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30人,中高级职称占比超过50%。
打造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依托化工产业背景和技术优势,引领环保产业核心技术由无害化向减量化、资源化技术跃迁,中化环境为各地政府、工业园区及企业提供全周期、系统化综合解决方案。
中化环境膜法海水淡化业务占国内市场份额60%以上,为全球提供了超过日产100万吨的淡水资源,承建的浙江石化膜法海水淡化项目入围“2021全球水奖”。
浙石化250000吨每天海水淡化工程
国内石化行业代表性膜法海水淡化项目
扬州化工园区污水处理项目入选国家生态环境部“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并获得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
常州污泥焚烧中心一期项目
常州污泥焚烧中心一期项目,是国内首家采用“搅拌式滚筒干化机+回旋式焚烧炉”工艺的污泥单独焚烧项目,入选“2020年度环卫行业典型案例”。
贵州天柱项目
国内代表性化工渣场修复项目,系统解决渣场固体废物、污染土壤及污染水体问题
贵州天柱项目是目前国内代表性的化工渣场综合治理项目,实施钡渣原位稳定化修复,建设地下水阻隔-防渗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渣场范围内的危险废物、污染土壤与渗滤液的环境威胁。
中化环境是国内首台RTO(蓄热式热氧化器)技术的发明者、国内第一个RCO(蓄热式催化氧化器)技术的应用者,中化泉州100万吨/年乙烯及炼油改扩建废气焚烧设施是国内炼化行业首套全厂性有机废气集中处理设施,填补行业空白,领跑行业发展。此外,公司通过持续科技创新,在化工资源开发领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占有国内大型化学矿山主导地位。
沙特阿拉伯磷矿选矿项目(1200万吨/年)
中化环境还突出创新企业培育,拥有4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成为综合环境服务和全生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真正实现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示范引领作用。
打造优良创新生态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中化环境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推行“军令状”、“揭榜挂帅”等机制;同时以发展需要为前提,根据小试、中试、工程化、产业化不同阶段所需解决的问题,兼顾过程与结果,出台科技激励指引,实现员工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相一致,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提高研发转化效率。当前,中化环境也在积极探索匹配技术引进的激励方式,打破传统技术买断和许可的合作思路,找到优质并有意愿和中化环境进行技术合作的机构,让外部技术团队技术入股,真正实现开放式创新。同时,借助行业力量,形成一支外部高水平智囊库,共同推进“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国内领先的化工环保技术策源地。
技术人才的不断聚集有效补充了公司核心战略科技能力,为中化环境综合竞争优势的打造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中化环境建设了合作共赢的科研创新机制,通过联合各方面的优势,创新合作、研发和运营的方式方法激发内外部各类主体创新积极性,形成环境产业良性循环的“生态圈”。
中化环境将秉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中国中化综合性化工产业背景,发挥化工技术与环保技术耦合潜力,围绕保障提升中国中化主业,以聚焦绿色化工、发展工业循环为主,同时探索绿色农业循环,从无害化向减量化、资源化进行能力延展。加快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重大技术装备化集成开发,形成以中化环境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中化环境业务发展和中国中化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全面技术支撑,建设成为国家化工环保技术创新中心。
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一场具有变革意义的同台竞技。
基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中国中化产业发展需求,中化环境持续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发展,积极迎接挑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挥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的作用,为产业升级重塑奠定基础,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