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新兴产业论坛文字实录

2010-09-05 12:45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新兴产业论坛文字实录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被赋予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使命而备受关注。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促进政策、发展目标是什么?对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大企业如何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国家部委办领导、地方政府领导、中外企业家将就此展开广泛的讨论。

以下为新兴产业论坛文字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2010年中国企业五百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新兴产业发展论坛现在开始,出席今天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花建慧女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五百企业和境外跨国公司的代表,参加我们会议的还有省直有关部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南江北集中区的负责同志,和省内企业界的朋友们,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的光临。

首先有请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花建慧女士致辞。

花建慧: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在这金风送爽,花果飘香的初秋时节,与各位新老朋友在合肥相聚,共同描绘新兴产业发展的未来,首先我谨代表安徽省人民政府,向今天莅临大会,新兴产业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国内外的企业家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众所周知,科技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在全球经济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之后,为促进经济复苏并走向繁荣,世界各国争相对科技创新为主导,致力于打造产业高地,全球开始进入了空前的密集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时代。

去年10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发表了长达1200字的讲话,明确提出了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的战略方针。近期,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也将出台。可以说,这是在继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项经济振兴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推进自主创新,着力于发展新兴产业,力求在创新新兴产业发展上聚集突破,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安徽集区域之力,资源之负极,安徽发展新兴产业的环境正在不断的优化,发展条件也在不断的趋于成熟,正在成为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正在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魅力热土。

一是科教资源丰富,创新活力增强。全省有各类重点科研机构1100多家,高等院校近百所,有国家实验室,国家工作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七个,省会合肥市是北京以外的全国大科学工程,最为密集的城市,也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近两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安徽要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的指示精神,谋划和推进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全省呈现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去年,我省专利申请量和批准量分别达到了16086件,其中一项首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合作奖,新增国家级创新性企业和试点所,企业的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二是拥有一批优势技术、产品和企业。当前我们在与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光伏和文化创意等八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已经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产品和企业。比如科大讯飞[2.83% 资金 研报],科大讯飞的语音系统、丰原集团的生物能源、生物化工和生物材料技术等,安徽华东光电研究所特种高亮度显示,特种彩色显示,奇瑞汽车公司,新型节能环保汽车制造关键技术,中科大量子通信重点实验室和量子保密通信技术等等。

三是两大战略平台建设凸现更多的历史性机遇。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抢抓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重大机遇,以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双轮驱动,着力打造两个国家级的平台,一个是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这是我省第一个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的发展规划,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规划。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等九个城市和六安市的两县区,共有59个县市区。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新模式,努力把皖江城市带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另一个就是去年底,安徽和江苏、浙江一起,被批准为国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省,我们将以加快推进试点工作为契机,着力打造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和服务的平台,努力让更多的创新资源在安徽集聚,向全国辐射,让更多的创新成果在安徽转化,为全国所贡献。这两大新的战略发展平台的建设,不仅为安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海内外战略投资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立足于安徽的特色与优势,明确发展重点和领域,瞄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重点企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加速培育省内外的科技企业,强化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核心关键技术的关键力度,牢牢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全省将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全省将开工建设1000个左右的重点项目,培育和引进100个左右的重点企业,培育10左右的特色产业基地,争取到2015年新兴产业的产值突破一万亿元,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的重点领域的产值,要超过千亿元。掌握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建成若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使新兴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的支撑力量。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的安徽正处在后继播发、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自2004年以来,全省生产总值连续6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去年我省的经济总量已经跨上了万亿元的台阶。今年上半年,在去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依然保持了迅速增长的好势头,全省生产总值5537.2亿元,增长15.4%,比全国高出了4.3个百分点。全省实现财政收入1193.9亿元,增长了3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87.8亿元,增长了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0.7亿元,增长了19%。进出口总额129.5亿元,增长了57.6%,固定资产投资5956.8亿元,增长了33.4%。我们感到,近年来安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结构的协调性,后劲的成长性都在不断的增强。安徽正在成为众多海内外客商亲睐的投资客土,我们衷心的希望,五百强企业能够利用这次峰会的机会,在安徽多走一走,看一看,发展中的安徽,充满了无限的商机,我们真诚期待各位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安徽的发展,与我们携手同行,共享安徽发展的宝贵机遇,共创安徽发展的美好明天。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光临本次论坛,衷心祝愿各位身体健康、事业兴旺。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花省长的精彩致辞,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主任张晓文演讲,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

张晓文:尊敬的花建慧副省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参加这次与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的2010年中国五百强高峰论坛,根据大会的安排,让我做一个简要发言,围绕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么一个题目,可以讲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出不久,但是又跟以前的产业紧密相连。现在的政策也正在进行当中,现在是在调研和研究当中。按照计划,现在为了做好政策的制定,所以说今天只是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只是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关于为什么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想有深厚的国内和国际的位置。从国内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可以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第二个,体现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第三个,我们国家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我们国家的自然资源又很少,这样造成了资源和经济矛盾。怎么来解决?从历史发展来看,像西方的一些国家,它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当中,资源产生发展和矛盾的时候,无非采用战争的方式解决。我们国家提出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另外我们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过程当中,这种矛盾、资源环境的恶化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所以说原来传统的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必须进行转变,来寻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刚才花省长谈到了安徽的发展当中,也说了这个问题。

那么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新兴产业可以说有巨大的潜力,它市以重大技术创新为驱动,这种产业,产业的辐射能力大,带动能力强,容易带动一批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对我们国家来讲,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层次,也有利于从原来的资源消耗型这种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那么从目前来讲,我们上半年发展的经济总量来看,我们已经跃进世界第二位。我们要认真冷静的来看待这个问题,从我们国家平均人口多,从人均来看,我们的GDP水平还很低,单位GDP的资源消耗量还很大,我们粗放式发展的特征比较明显,我们五百强企业是世界五百强每年都在增加,中国五百强企业也在增强,从目前来看,我们的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够,尤其是走向国际竞争的时候,产业链还处在低端层次。所以在推进我们国家工业化的竞争当中,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寻求一种新的模式创新,来改变我们目前的发展模式,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这是从国内来看。

那么从国际来看,发展新兴产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大决策。从当前来看,全球经济,科技发展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注意到在应对金融危机,或者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很多国家已经把金融新兴产业作为新途径和新动力。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过去二十年,美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当时在二十年之前,提出的建设以信息为主导的产业,也就是说在信息革命到来的时候,把握了发展的先机,把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从这次金融危机爆发,我们深深感受到,要转变发展模式,构建一种新兴的经济社会型的,目前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我们人类社会所深刻的变化,包括像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开始,像这种发展模式的背后,就意识到爆发大的产业,包括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学等,面对这种国际形势,可以说世界各国正在超前部署,一些新兴产业,一些发达国家,都打算在未来科技经济当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说纵观国内外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既充满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我们来讲也面临着新型的挑战。战略新兴产业,对我国发展模式,走新兴产业化道路,创造我们就业的岗位,改善民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我们友好型建设建设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锦涛同志在今年2月3日的报告当中,也没有指出,要把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可以说中央领导同志高瞻远瞩,对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提出了总体要求,去年年底发改委也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的意见报告。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和领导对这个报告的批示,发改委在年初的时候,成立了20多个部门组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战略思路研究的协调小组,那么协调小组成立之后,随后协调小组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目前文件正在起草当中,按照原来的计划要起草一个决定,起草一个规划。主要的目的可以说通过文件的起草,达到理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关现状和问题,深入研究面临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出未来“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明确发展的重点领域,主攻的方向和产业布局,确定需要组织实施的一批重大任务,从而形成我国加快重大新兴产业的重大规划,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这是我说的国内和国际,以及我们工作安排。

第二、重点说一下如何认识战略新兴产业。根据我们前一段对各地的调研,我们发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有不一样。从发展来看也不平衡,有的地方提出来是十个,最高有十二个、十三个、十四个也有,有的提出来三四个产业,作为本省的或者本市的新兴产业发展,可以讲各地发展的这种劲头都很足,但是由于战略新兴产业标准不统一,划分的层次也不一样。所以说现在这个认识还不一致,但是从各地普遍总体上来看,大部分都选择向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这些行业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

那么怎么来理解这个概念?顾名思义,战略性新兴产业肯定要有战略,另外要有新兴的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性。所谓新兴呢?应该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根据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曾经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型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发展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一轮产业革命,总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报告当中提的很深入,内涵也非常深刻,这里可以说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理解的一个说法,不是一般的技术革新和产品革新。所以说我们认为这样来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能够满足和引领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引领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应该是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规模,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对我们社会进步和综合实力,提升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从这个概念上理解应该有几个特征,它有重大技术突破,它能有战略的意义,其次具有巨大的产业辐射性和产业带动性,对产业发展全局有很大的影响,第三要有先导性和规模性,能形成很大的市场规模,体量比较大。同时要有利于解决当前制约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些人可能会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怎么来认识?这里面我们说的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应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是高新技术企业,因为有重大的技术突破,但是反过来来讲,高新技术产业未必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国际关系来讲应该是这么一种关系。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细说了。

那么如何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首先应该理清发展思路,这是非常关键的。锦涛同志在2月3日的讲话中也强调指出,要照准国际发展的新方向,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所以说高屋建瓴。嘉宝总理在2月4日的报告中也指出,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重点增加研发投入,集中力量加强攻关,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见到成效。所以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新兴产业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我们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重国内和国际的结合,刚才讲了,战略新兴产业,中央领导国务院领导的同志都认为,这是我们国际的东西,要关系到国际的产业,所以要用国际的视野,要善于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视野。

二、要注重把握当前和长远的这种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该是短期、中期和长期结合起来,在实施过程当中,应该在短中长这样的规划当中有所差别,有的产业可能安排在较短的时间内,那么有的可能安排在十到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对于近期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组织更大专项工程,要提早进行采取措施,而对于长远的需求要面向未来,突出全局,战略性和前瞻性,要有中长期的安排。产业发展跟我们的实际结合起来,有的不能搞急功近利,有的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持续进行投入。

三要注重市场企业和政府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当中,要注重发挥企业创新的主题作用和创新的推动作用。要高度重视关注中小型高新企业的创新精神,但是我们强调市场的这种作用,强调企业的主题,我们也并不否定发挥政府的,产业发展当中的规划、指导、支持、推动,要结合起来,各自定好自己的位置,形成规模,有效的合力。同时,我们要注重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一方面中央要加强宏观调控,要明确发展方向的重点,另一方面应该允许和鼓励地方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培育发展有特色的、有优势的这种产业,发挥市场经济和社会制度两个优势。一方面要发挥我们市场配制资源的能动的效果作用,另一方面发挥我们社会的制度,争取在一些重点领域有所突破。

四要注重统筹规划,加强布局领导。在调研当中我们发现,各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我们说了要有科学规划,也不能一哄而起,要进行科学选择,哪些适合我们自己特点的。家宝总理也说过,选对了就能够放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不是一般性的产业,选择目标要定的高一点,看的准一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们能够走在产业的前端,甚至能走在世界的前端,并且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抓住核心的东西。

五要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所以说不可能按照同一个模式来发展。

六是注重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产业化和集聚化发展,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价值运行机制都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

七是要注重改善环境,加大政策支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包括加大财政的投入,完善政策的激励。比如说在财政投入方面,国家主导,包括经济社会的一些社会主导,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增加中央投入,重点支持未来社会的重大产业创新,重大成果产业化。将来都会有支持力度,比如在金融方面,可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这种信贷制度和贷款评审体系,加快完善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本体系,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鼓励上市,包括风投。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说这么多,可能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张先生的演讲,高屋建瓴,从多角度进一步认识了我们对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将有请两位企业家作进一步的精彩演讲,首先有请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杨葳演讲,有请。

杨葳:尊敬的花省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同分享一下埃森哲,首先介绍一下埃森哲是唯一一家进入全球五百强的管理咨询和服务方面的企业,我们在全球财富百强中,90%的客户都是埃森哲的客户,我们的宗旨是帮助中国的企业不断的获得成功,不断的增强我们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优势。

中国正面临着在后危机时代的转型的过程,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已经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这个发展中,我们也看到新能源行业已经占了一半的江山,在这中,我们看到新能源的发展,在整个新兴产业中会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地位主要是来自于几个因素:第一、减排。中国发展到今天,减排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中国已经提出在2020年,从每个单位GDP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第二、能源的需求。中国现在跟全世界相比,在美国只有美国人均人好的1/6,预计到2020年,总体的能源需求要达到40亿吨标准煤,从整个的能源上面,从2009年开始,我们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预计按照这样的经济发展,到2020年会达到65%左右,对整个能源的安全提出了非常大的风险。从经济结构调整上面,我们刚才从花省长和张研究员都提出了,各个政府在后危机之后,都非常主动的、积极的在探讨如何在新能源中,能够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技术环节的这种掌控能力,并且使在下一轮的全球化的多极经济中,能够在整个的全球经济中占有不败之地,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讲,中国从经济结构上面,我们一直是以这种低附加值和高能耗的经济,如何在一种新的经济调整过程中,能使我们抓住机遇,从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产业逐步向发达国家一样,能够走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也是一个核心的关键时期。

从2009年的数字可以看到,中国在继第二的国家中,新能源的投资已经高居榜首,在总体的计划中,我们也提出了要再投资5万亿发展新能源产业,所以我们看到在整个的新能源产业中,未来的发展非常的迅猛,将会成为一个战略新兴产业中非常重要的驻地。我们看到最近公布的国家的能源规划来看,到2030年,一直到2050年,新能源将在依次能源中组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2020年的15%到2050年40%,中国的这种新能源从逐渐的替代作用,到主导地位,到整个的,占有能源依次消费中非常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交通能源领域也是新能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认为在交通新能源中中国将成为一个非常大的广泛的市场,从整个的这种汽车的销量和需求来看,中国整个的汽车销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二,从2020年的数字可以看到,中国汽车的年销量达到3千万量。从整个交通能源的消耗上面,整个的柴油和汽油分别达到1.8亿吨和0.8亿吨,交通能源已经在整个的排放中占有30%,如果在新能源中、在交通能源中的运用,可以大大的降低排放,为整个中国,改变中国的经济模式,并且达到减排的目标,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埃森哲也做了未来十年交通能源的这样一个结构的预测,我们看到经过十年未来的努力,在交通能源行业,中国将发展一个颠覆性的变化,新能源将替代传统能源的比例占到30%。在这里面如果说中国能够占到30%,总共对原油的进口量将减少21%,减排应该减少9%,这个变化未来是不可忽视的。在2009年,埃森哲在全球做了一项关于交通新能源、新技术的一项研究,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分别研究了未来在交通新能源的12项技术,这12项技术中,包含了我们所谓的下一代内燃机,下一代农业,船舶净化剂等。在中国的12项技术中,最为活跃的是下一代农业、电动汽车以及下一代内燃机,这个将是在中国未来的十年终,在新能源交通领域,占有主导地位的三项技术。在未来的三项技术中,中国从新能源的比例中,三项技术将占到60%的份额,从未来的节能减排看到,实际上如果三项技术的投入,可以为中国节省燃料油的消耗达到四千到六千万吨,对于未来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我们看到的是,先进的引擎技术,这是未来在五年到十年中,成为交通新能源非常主流的技术,从现在目前我们的调研看到,这个技术的相对成熟度较高,而且市场的占有优势非常大。大部分厂商都推出了下一代的内燃机的车型,上上的积极参与,造成了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在市场中的不断推广,预计未来在2020年,装备先进引擎的承重车将占到汽车保有量的41%。

第二项技术是纤维素乙醇的生物燃料技术,中国有丰富的秸秆资源,按照目前的统计,中国每一年会有6.5亿吨的秸秆,可以产生4.41吨的燃料乙醇,相当于2.7个大庆油田的原油,所创造的交通能源的消耗。所以,目前我们看到的是纤维素乙醇在技术上也是在不断的突破,在2010年将会有一个大规模产量的投放,我们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纤维素乙醇的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可替代交通能源3%的份额。

第三项技术是电动化技术。大家都知道电动汽车是中国政府大力鼓励和投入资金进行研发的这样一个领域,我们也看到将来在电动汽车的发展规划上,将投资10亿元,专门在电动汽车的技术研发上,前一段国资委已经牵头,组成了16家中央企业电子汽车的国家团队,包括了大部分的汽车厂商以及传统的石油公司,以及电脑企业。 中国在电动汽车方面有丰富的里资源,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厂商的积极参与也是在全球来讲非常活跃的,我们看到比亚迪比克电动汽车的厂商,他们在全球都是占有主要的地位。按照这样的趋势,我们预计到2020年,整个电动汽车的产量以及消耗量会达到1700量。在这样一个大的交通新能源的发展趋势下,我们看到有无限的机遇带给我们企业,但是同样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交通新能源领域,有很多的挑战。首先对于传统能源公司来讲,传统能源需求在不断的下降,必然使得传统能源公私要重新思考未来的战略定位,如何在新的技术和新的能源发展环境下,保持一个不断的持续化增长,对于新能源企业来讲,技术的突破,市场的进一步推广,以及传统的价值链的打破,都是每一个参与到新能源行业中,一个企业非常要注意思考和有洞察力的方面。我们看到和2020年相比,未来新能源的发展将会替代21%传统的需求,从技术上面,中国还处于一个非常起步的这样一个阶段,首先是下一代内燃机,比如说先进的引擎,先进引擎下一代的内燃机技术非常落后,总体的效果和美国、德国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要低于10%以上,整个的发动机技术,也要比日本近十年前的水平,从生物乙醇技术来看,除了在生物乙醇整个的产业链过程中,如何提高转化率的技术来看,其它一方面,原料的收集和储运的成本高昂,也造成了生物乙醇在未来交通新能源中,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

从电动汽车技术来看,除了在电池技术这个方面有不断的需要技术创新和进一步的发展来看,我们看充电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充电的不便利,也成为了整个电动汽车推广的重要瓶颈。在整个的电动汽车的领域,我们看到中国整个的这种分布,充电站以及充电装置的分布非常少,在未来这种不同的省市,以及区域的规划中,从便利性上面,还远远不能达到消费者的需求。第二个就是充电的方法,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端的,效率低的这样一个阶段,大部分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充电技术,都没有在中国被予以发展。在整个的充电汽车领域,我们还要看到传统价值链的被打破,这种打破从原有的电池的生产,整车的制造,形成了一个从上至下的一个新的产业链的整合,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整合中,需要企业能够不断的创新商业模式,根据自己的这种竞争优势,以及自己独特的这种能力,去挖掘和发现,在整个新的一体化的产业链中,如何定位未来的这种发展战略,以及能力的这种建立策略,同时也要去思考,如何在一些新的产业链中,运用一些新的手段和联盟,以及发展的途径,能够去打通产业链的合作和产业链上下的这种贯通。

我们刚才看到了整个新能源在未来的这种发展中所扮演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在交通新能源的技术领域以及市场的推广领域,存在很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那么为了中国能够在下一轮的多极化的经济中获得更有优势的地位,从政府来讲,一定要出台一些政策,保证能够有迅速的发展。从1970年到2008年截止,在不同的国家,在汽车领域,分布的图表上可以看到,从2000年之后,中国由于在电子汽车方面有市场化投入的不断增强,以及民营和私有资金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投入和活跃,整个的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并且在电动汽车的全球化的专利技术中,有一个很大的数量增长,所以从政府来讲,一定要继续鼓励私有化的市场经济的投资,进入到电动汽车的领域,保证技术进一步的突破和在全球获得领先的地位。那么从政府的角度,在鼓励企业的同时,应该出台和推进整个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有效的执行,更有效的能够保证这些具有创新性的企业,获得更好的回报和价值。

刚才张研究员也提出了,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上面,也要有一个主导,那么在一些新能源领域中,要去思考,选择一些利于中国长久发展,并且能够去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环节,进行重点鼓励和发展。我们也看到,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太阳能行业发展突飞猛进的突破,但是我们仔细看下来,中国的太阳能领域,大部分的企业还是集中在太阳能的电池和组建的生产,这一块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壁垒很低,生产附加值非常低的环节,并且在整个的这种能耗上面,也是相对于太阳能光伏生产,非常高的高能耗环节,在排放方面,也是一个相对而言高排放的价值链的环节组成。所以,虽然中国在这种新能源投资上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这种深层次再看下去,其实中国企业仍然占有的是低附加值、低技术、高能耗、高排放的这种价值链产业的环节,所以从整个国家的政府的角度,以及地方政府的角度,要研究中国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中,如何定位自己的价值趋向,能够去为中国未来的新兴产业发展,能够去选择一个,帮助中国进行经济转型的环节。

从中国的企业来看,我们也看到,不管是传统的能源公司,以及在新的创新的能源服务中,这种企业都会被未来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只有企业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愿景和远视,并且有全球化的视野,才能够把握和制定新的企业和战略,能够主导企业在未来的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新一轮的经济中获得一个致胜的作用。我们也看到,在新能源的行业中,向传统的一些大的石油公司,都已经涉足新的能源研发和投入。

新能源企业带来了很多价值链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新的竞争者也在进入新的能源企业,像电脑企业,以前没有任何涉足的,但是由于新能源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第二、企业要有创新型的组织,不管是商业模式还是管理模式,都会帮助企业能够在这种创新的领域,能够实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同时要有选择性的策略,能够帮助企业从联盟、收购以及自己自发性的增长上面,能够获得更好的优势和能力。

第三、企业要注重研发能力的投入,以及提高研发的管理,建立一个全球化的科学家队伍,利用全球化的人力资源,为中国的企业在新能源的技术突破中,能够带来快速的发展。

第四、重视整个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管理和保护,大部分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就非常薄弱,如何能够重视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企业的管理,对每一个在新能源技术中获胜的企业都非常的重要。在新能源领域,正涌现出一批通过创新获得先决优势的企业,我们看到像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正通过自己的研发,获得全球的竞争优势,我们也看到像以色列的一家企业,它能够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在目前这种电池充电技术不能达到快速充电的这样一个局限性下,通过电池更换的商业模式,能够在整个市场中获得一个优势。我们看到中粮以及中石化,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产业链中达成一个联盟,形成创新的发展模式。这些企业的发展都为我们带来了启示,我们也期待中国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和国际的企业进行联盟和共同的发展,通过创新的模式,获得在全球化进程的优势和发展能力,并在新一轮经济中获得优势的地位,为中国和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铺垫坚实的基础,谢谢大家。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晶龙集团常务副总贾二英做演讲。

贾: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参加新兴产业论坛。我们集团到目前员工17000人,下属32家子公司,主要生产光伏产业,有四部分组成,第一块光伏,第二块是电力器材,第三块是化肥化工,第四块是金融和服务业。光伏产业主要32家子公司,其中12家合资企业,一家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石家庄、扬州和江苏的东海县,美国、德国、香港石油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在光伏产业是发展最早,从1996年开始拉晶,到现在做工程。目前的具体情况,1至8月份已经销售了135亿,今年要突破200亿。当前光伏市场的形势非常火爆。这个产业当前产品火爆,产品是供不应求,但是也带来了问题。除了太阳能以外,现在多晶硅是非常奇缺,又到了价值回升的时候了,前几天是50多美金,现在已经升到80美金,预计到年底可能要到100美金,也带来了瓶颈。这一块形势竞争也变得非常严峻,历史的经验证明,每次的箫条复苏都会带来一些新技术、新观念,从而推动文明的继续发展。为什么说火爆?我们的定单已经定到了明年的6月底。从现在的形势看,明年一直到后几年的光伏,国际上的形势,产量包括市场比前几年要大几倍,但是明年的价格,从合同看,要回笼。所以说把发展光伏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国家战略,可以预见一场能源革命已经开始,光伏产业迎来了新的春天。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贾总的演讲,刚才两位企业精英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产业化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新兴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大家一定很受启发。大家都知道,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安徽省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安徽省首个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为了落实好这一规划,安徽省省政府确定了两区八园的发展战略,今天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主要负责同志也参加了这个论坛,接下来有请他们两位做园区关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详细构想和介绍。

首先有请江北集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玉杰先生做演讲。

江北集中区管委会副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十分感谢主办方和承办方,是你们的辛勤劳动为我们与国内外的企业家搭起了桥梁纽带。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集中区的有关情况。

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既是我们江北集中去管委会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也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一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及江北集中区的背景。规划区的背景有这么几个方面: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内需市场广阔,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通与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来我市视察时指出,安徽省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注重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省委省政府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认为规划有三大亮点,规划是国家唯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体的规划,也是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国家规划。在规划批复以后,确定设立了江北和江南两个集中区,示范区涉及的面积、人口都比较大,其中核心的空间布局,一轴双核两翼的发展布局。

第二部分介绍一下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的概况。江北产业集中区位于巢湖市和县境内,规划面积有220平方公里,东至长江中心县,北至太阳河、西至溧阳县。现有人口12.5万人。江北集中区与马鞍山市、芜湖市、巢湖市三市的位置。

第三部分介绍一下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的定位。从一开始设立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我们6月1日启动以后,迅速进行了招标,入围了5家单位,有三家国外的,两家国内的。

安徽省江北集中区的涉及节能环保产业、能源,新材料、文化、教育和现代服务业,因为我们战略产业集中区的产业规划也是全球国际招标。

第四个部分介绍一下安徽省江北集中区的综合优势。我们到集中区工作以后,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梳理。我们归纳一下有四大优势,区域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0.20%]、政策优势。

区域优势,与南京、芜湖、马鞍山一江相通,两岸互动。我们通过三座桥梁,与南京、芜湖、马鞍山相通,南京大桥、芜湖大桥已经通车,马鞍山正在建设,2013年就已经竣工通车。南京合肥一小时经济圈,是安徽产业发展的桥头堡。南京和杭州的经济辐射半径,可以达到285公里,上海市的经济辐射半径应该达到437公里。

交通优势可以看到,有丰富的优质的长江岸线资源。这里规划最大的港口,定位于长江总下游重要的港口,省会经济圈,6月30日,三运省长到集中区视察,已经搞了一个港口的签字仪式,港口直接投资达到50多亿,外加海关、检验检疫等等,支持合肥的转运铁路和公路,总投资达到100多亿。公路网也是四通五达,纵横交汇。航空也非常便利,一小时左右的车程。

资源优势,首先说一下土地资源,但是土地有瓶颈,制约的因素明显,国家对集中去建设用地指标,其中安徽省对集中区用地指标实行单列,今年省政府已经下达了对我们江北产业集中区的指标。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系发达,也成为现在工业的血液,电力资源也非常富有,已经建成两条变电线路,已经配套建成了110项和输变电,完全可以满足人流量的需求,我们正在和省电网公司在进行对接,做专项的电网规划,进一步提升用电的频率。2011年,国庆节前,我们江北产业集中区将集中供热已经全面起动,皖能集团已经跟我们达成协议。电网建成以后,一年发电量40亿,向我们的用电企业大户直接供电,可以大大降低用电的成本。人力资源的优势,安徽省是一个人力资源负极的大省,教育资源丰富。

政策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领域,我们可以探讨更为灵活,更加高效的政策。省委省政府赋予集中区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这意味着我们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环境会更优。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第五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合作领域,各项工作千条万绪,我们合作领域也非常的广。我们愿意与有实力的公司和企业进行探索BOT等土地开发方面的合作,在即将召开的项目,我们将与央企牵头土地开发的合作协议。在合作建设方面,我们愿意积极与发达地区的政府或者是园区管委会,包括中央的商协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有合作园区的建设。在产业合作上,我们按照符合产业规划,达到投资要求的原则性框架要求。愿意承接产业集中转移等这方面进行合作,包括信贷结算、担保等等分支机构的合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是省政府直管直建的集中区,这里蕴含着无限商机,这里将会演绎全新的产业故事。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

主持人:谢谢,下面是本次论坛的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江南集中区管委会主任张晓安先生。

江南集中区管委会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江南产业集中区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示范区规划,设立的省直管集中区,我们规划面积是216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面积37平方公里。江南区的优势十分明显。

一是区委优势,这地方我们给各位领导和嘉宾有一张报纸,上面有一些地图,江南区地处池州和铜陵两个中心城市中间,到两个中心城区都不到20公里,而且也是我们省重点打造的世界景点旅游度假区两山一湖的北大门。

二是交通优势,我们区内有九华山机场和正在建设的城际高铁,这216平方公里土地上,陆海空一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三是资源优势,这里有山有水,有河有湖,生态优美,人很热情,江南区水资源负极,电器保障能力强,周边地区的矿山丰富,产业技术好,土地和环境承载力强,特别是以湖文化、徽文化、诗歌文化、戏曲文化、山水文化、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极佳,特色明显。尤其是我们江南区基础设施配套标准高,我们现在已经定下来,我们这个区域八通一平,不低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今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应该说非常好,发展空间非常大。

四是体制优势,江南区立足国家层面规划,并享有先行先试权利,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任组长的高规格的领导小组,所有的市级和部分省级行政审批的管理权限。作为皖江示范区的示范区,我们除了要在规划建设上示范引领,在产业引进培育上示范引领,我们还有个重要的部分,要在体制的构建创新上示范引领,我们认为我们有三大示范引领这样的职责。就是规划建设、产业培育和体制构建。小政府大售后,优服务高效率的指导思想,执行扁平化管理,企业化运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准备解决目前地方政府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将积极探索构建新的社会管理体制,遵循城乡统筹原则,在户籍、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推行视社会管理,也就是说社会化管理体制,我们将完全按照构建一元化社会的体制来推进,在这个地方今后所有江南集中区的人就是一个人带的。

五是政策优势,除了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我们江南区对落户企业将保障土地供应,同时在资金保障上,我们将大力支持,一是省财政已经明确了,每年给两个集中区不少于10亿的财政拨款支持,同时我们跟省十家银行达成了总授信额度的资金支持,我们自己也出台了10条政策性的优惠措施,比如说对单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两亿元以上的加工制造企业,文化旅游项目,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我们都给予奖赏。对在规定时间内投产达效,以购地款我们可以50%到100%给予用于土地,包括对社会各界人士、中介组织,对于引进我们的加工制造业项目,涉及新政事业型收费在我们集中区全部免除。

六是成本优势,税费的减免带来了数据成本的下降。江南区仅靠长江黄金水稻,这可以减轻企业的运输成本,集中区专项资金贴息和财政性资金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企业的财务成本,集中区的物价水平相对较低,这样也可以节省商务成本。综合成本下来,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增强了。江南区的合作领域是广泛的,也是灵活多样的,我们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加工制造方面,包括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医药、生物技术、电子信息一些现代加工制造业,我们都希望能够引进加工培育。第二个是基础设施方面,可以投资建设城市道路,管网、绿化、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工程项目。三三是现代服务业方面。四是房地产开发方面。也是把它作为我们铜陵市、池州市等五大版块来建设,小型项目我们提供标准化厂房以外,我们还有五个方面的开发模式,与发达地区的管委会合作发展,采取托管共建等方式,我们来建园中园。第三个方面是BT和BOT。第四是一级土地开发。五是工业项目和商业项目联动。我们认为长江的前头就是浩瀚蔚蓝的大海,需要我们奋力创新,锐意开拓,也需要在座的热情努力,我们满忱热情邀请您来,观光考察、投资兴业,我们也热切期盼与大家共汇蓝图。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张主任,感谢今天上午几位嘉宾的精彩演讲,感谢各位的通力合作,2010年中国五百强企业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新兴产业发展论坛到此圆满结束,再一次感谢大家。

(结束)


点赞()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创新与企业竞争力文字实录2010-09-05

相关稿件

甘肃: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2021-07-15
多省份敲定年度建设目标 新兴产业投资升温 2022-02-24
中国制造向高端大步迈进 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2022-03-23
新兴产业投资热度高企 多地加力谋划创新发展 2021-01-15
202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公布(附榜单) 2021-09-25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