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下午,“梵境绘世·千年唐卡”尼泊尔唐卡高端艺术鉴赏会在北京正大中心举办,来自文化界、教育界、艺术界、收藏界等各领域的相关人士齐聚一堂。尼泊尔著名唐卡画院院长德亚先生(Daya prasad joshi)引领与会者走近这项具有悠久历史的特殊绘画艺术,这不仅是艺术的鉴赏,更像是人类文明的朝圣。
德亚院长介绍说,唐卡起源可追溯到释迦牟尼佛时代,传说它起源于2500年前佛陀的手稿。而作为一门艺术,经历了几个世纪对颜色、整体艺术的演绎,才形成为当前特殊的艺术形式。作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尼泊尔在唐卡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据记载,公元5世纪时,唐卡的前身——“博巴(Paubha)”艺术已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谷地形成。
早在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中国西藏已出现唐卡艺术的雏形。纵观藏传佛教绘画发展历程,西藏唐卡实则是融合了尼泊尔、克什米尔及汉地等多种艺术传统的结晶。因此,追根溯源,尼泊尔艺术堪称西藏唐卡的重要根基。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演变,雪域高原上逐渐孕育出风格迥异的唐卡流派,并在艺术表现上融入了汉地绘画的技法与意境。
无论是印度、尼泊尔还是中国的西藏、青海地区,唐卡艺术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在历史上,这些地区的唐卡艺术曾经互相影响,并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尼泊尔的造像量度、印度的色彩哲学、汉地的水墨意境与西藏本土审美,在唐卡的方寸之间碰撞融合,最终凝练成兼具地域特色与跨文化基因的艺术典范。另外,德国学者雷德侯曾指出:"唐卡的色彩体系启发了欧洲中世纪手抄本艺术"。这种跨越国界的艺术共生关系,不仅印证了多元文明的交融互渗,更成为人类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鲜活见证。
在德亚的解读中,唐卡不仅是一门艺术形式,更是承载哲思的视觉语言——观者能透过画面洞察画师的主题选择与精神诉求。要掌握这门艺术,创作者需经历长达数十年的系统研习与深刻领悟。 唐卡艺术家身兼多重身份:他们是精通视觉表达的巨匠,也是沉浸冥想的修行者,还是严谨的结构设计师。通过持续的瑜伽修行与冥想实践,艺术家将毕生奉献于唐卡技艺的锤炼,在追求至臻境界中完成精神与技术的双重升华。
2009年,唐卡正式载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项国际性认可,既是对其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与独特美学体系的肯定,亦隐含着对当代传承困境的深刻观照。德亚向人们分享这门特殊艺术的同时,常常会讲到其当代传承。
据悉,德亚担任院长的唐卡画院(Traditional Thanka Painting School)由其父辈创建于1991年,坐落在以中世纪建筑和生活传统而闻名尼泊尔加德满都山谷。初创时有18位艺术家,大家以传承唐卡文化为使命。如今,这所学校是尼泊尔手工业的基石,培养了500多名艺术家。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历经30多年,德亚先生和夫人迪雅女士,每年将上万件经典作品出口到许多国家,被世界各地著名收藏家慕名收藏。其作品主要是纽瓦丽传统唐卡、藏式唐卡以及尼藏融合唐卡等。
德亚还向人们介绍了唐卡制作的整个过程。尼泊尔唐卡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画布浆染、线条勾勒、颜料调制、色彩运用、明暗处理、纹饰描绘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严格遵循传统规范起稿、敷色、装裱的唐卡作品,因其工序繁复、周期漫长,创作过程常需耗费数月乃至经年之功,方得成品。
真正的伟大传统绝非凝固的标本,而是奔涌不息的江河。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重获新生的唐卡艺术,正在续写文明传承的当代篇章。其保护实践深刻揭示:文化遗产的永恒活力,源于对精神本源的坚守与为时代创新预留的叙事空间。德亚把唐卡创作视为“笔尖的修行”,他希望更多人能成为唐卡艺术走向下个千年的见证者与守护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