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氢”风袭来 万亿赛道引竞逐

2023-09-14 10: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次阅读
 
“氢”风袭来 万亿赛道引竞逐

一次加满只需5分钟,续航能力可达350公里,行驶过程中唯一排放的是水。

  这便是搭载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氢科技”)新一代80KW“氢腾”燃料电池的氢能冷链物流车。在2023成都大运会上,9辆这样的物流车保障了10万余人次的餐食服务,相较于油车,减少超3500千克的碳排放量。

  新技术催生新产业,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力。当前,全球范围正兴起氢能发展热潮,我国也将氢能产业视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链已初具雏形,未来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交通领域预计将率先实现大规模推广,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预计2025年氢能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位于北京大兴庞各庄的国氢科技生产车间里,煤浆状的催化剂被均匀涂覆在一层薄薄的白色基膜上,形成阴极、阳极,然后热转印到质子膜上,再进行密封边框加工,最后和碳纸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氢燃料电池的“芯片”——膜电极。

  “一个电堆大概有三四百片膜电极,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氢燃料电池的应用表现。”国家电投集团首席科学家、国氢科技首席技术官柴茂荣指着全速运转的设备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条膜电极生产线匹配的是2000台电堆的产能,从4月以来就基本处于满产的状态,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国氢科技聚焦氢燃料电池和先进制氢装备核心技术,积极构建全自主化技术链,目前已形成了“氢腾”品牌燃料电池系列产品和“氢涌”品牌PEM制氢系列产品,成功在客车、机车、应急电源车、无人机等场景应用推广。

  这是我国氢能技术创新强劲、应用加速落地的一个缩影。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要依托科技创新,培育形成新产业。近年来,我国加快氢能创新体系建设,集中突破技术瓶颈,以需求为导向,带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交通领域率先刮起一阵“氢”风,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重要突破口。经过两年多示范城市群建设和技术攻关,目前我国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技术基本实现了国产自主化,燃料电池汽车应用从前期以公交切入,到如今物流、重卡等不同运营场景多点开花。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销量均为3000辆,分别同比增加29.1%、51.3%。这意味着,截至8月底,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6万辆。

  “我国以前的电堆和系统功率密度小,体积比较大,难以装到乘用车里,商业应用还停留在重卡、巴士应用阶段。”曾在日本研究氢能三十多年的柴茂荣认为,只有将乘用车发展起来,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才能上去,成本才能降下来。

  在清华大学教授史翊翔看来,氢动力具有清洁低碳、加注快速、续航里程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中长距离或重载运输,在道路、轨道、海运和航运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从交通开始,氢能正给越来越多的行业带来改变:氢储能具有长周期、大容量等核心优势,“风光水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可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氢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还原剂和高品质热源,随着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逐渐展现经济优势,工业领域加快探索氢能清洁替代……

  “氢能清洁可再生、来源自主可控、应用场景丰富,兼具能源载体与工业原料的双重特性,是未来国家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翊翔如是评价道。

  正是基于这样的优势,氢能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氢能发展战略。根据我国2022年3月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2025年我国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要达到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地方和企业布局力度也在加大。目前我国众多地方将氢能纳入“十四五”规划,制定专项政策支持氢能发展。据不完全统计,97家央企中已有43家进入该行业,还有部分有实力的民企、科研机构、大学也在进行前期的科研工作。

  史翊翔介绍,目前我国已掌握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等众多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初步形成了“制储输用”全链条产业体系,应用方面也逐渐从以燃料电池为主的交通领域向能源、工业、建筑等多领域拓展。他还强调,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环节的进口依赖度仍然较高,未来还须从提高核心技术自主性、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柴茂荣认为,我国氢能产业链还存在薄弱环节,法规标准有所滞后,供产销的应用体系还未形成,需要相关部门、企业分工协作,形成目标引领、协调一致的创新体系。在产业链合力之下,氢能行业2025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规模,到2035年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到2050年之后产业规模基本达到顶峰。


点赞()
上一条:我国绿氢规模化应用实现零的突破2023-09-13
下一条:“氢”风袭来 万亿赛道引竞逐2023-09-14

相关稿件

氢能有望带动形成十万亿级新兴产业 2022-09-19
产业集群涌现,应用领域拓宽——多地竞逐氢能赛道 2023-06-12
5G投资高峰期来临 我国5G基站建设未来5年总投资将达万亿规模 2021-02-24
新能源赛道调整明显 宁德时代市值回到万亿元关口 2022-09-16
2022年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超1万亿千瓦时 2023-02-14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