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为什么AI越来越让人失望?

2025-08-15 16:53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为什么AI越来越让人失望?

ChatGPT-5终于在8月8日上线,但推出之后,不再有2.5出世四方雷动的艳羡,甚至因为它不够人性,逼得官方不得不让4o重新迎客。

事实上,被寄予厚望的AI正在遭遇尴尬,而全球AI产业正站在一个微妙的转折点上。各行各业都在追问:AI到底有什么用?什么时候能派上大用?当前,传统发展范式已达极限,全球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从1996-2006年的1.5%降至2007-2017年的0.3%,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对新技术引领的发展新范式翘首以待。

过去十年,AI吸引的投入累计超1万亿美元,但现实的“获得感”却远低于预期——企业抱怨“AI能用但不够好用”,大众早已从最初接触ChatGPT或者Deepseek的震撼中恢复了平静,吐槽“大模型炫技多、解决少”,偶尔甚至还会来一句:就这?!连科学家都陷入分歧:图灵奖得主Yoshua Bengio预言“2-5年实现人类水平AI”;而另一位(杨立昆)则泼来一瓢冷水:以目前人类水平连“猫猫狗狗”级别的AI都做不出来。这种矛盾背后,是AI从“实验室神话”向“现实应用”跃迁时的集体迷茫。

202508142300322034399684.png

实际上,我们可能进入了一个技术大爆发之前的静止时刻。今年7月,AI先驱Richard Sutton在演讲中抛出“体验时代”理论:当人类数据红利耗尽,AI必须通过“自我体验”实现突破——从技术进化角度看,这有点类似1780年代的蒸汽机:虽早在1698年被发明,却在瓦特改良前默默无闻60年,直到与纺织业、运输业深度绑定,才真正点燃工业革命。历史总在押韵。今天的AI,或许正处在“蒸汽机爆发前的静止时刻”。而打破静止的关键,从来不是某家企业“一骑绝尘”的技术突破,而是让技术像电力一样“渗透到每个角落”,而这似乎正是中国AI叙事的起点——

此刻的问题不再是“谁能突破技术天花板”,而是谁,以及如何打破静止,让技术穿过千家万户的门槛?然后,带领人类推开新纪元的大门。

一个常识性谬误:从技术霸权到扩散效率

如何跨越静止时刻?工业革命的启示录早已写明,技术胜出的关键,从来不是“谁先造出完美机器”,而是“谁让机器更快改变生活”。 华盛顿大学对三次工业革命的研究印证了这一点,英国之所以能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非其纺织机技术绝对领先法国,而是其技术扩散效率遥遥领先——曼彻斯特的纺织厂用5年时间将蒸汽机渗透率从5%提升至40%,而法国同期仅12%。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超越欧洲,核心也不是爱迪生的灯泡更亮,而是其“电力-工厂-家庭”的全链条扩散网络,让电力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仅用了10年,而欧洲用了25年。 

在顶级竞赛中,扩散效率决定国家胜负,工业革命的赢家,从来都是那些技术创新和扩散率两手都硬的参与者。这一规律在AI时代正在重演。

朱恒源教授提出的“AI死亡谷”理论指出,当前AI正处于“技术供给过剩但需求尚未涌现”的尴尬期,全球每天新增100个AI模型,谁能率先跨越“四道门槛”,即技术性能达标、商业可持续、社会接受、制度适配,谁就能成为新纪元的定义者。 但现实是残酷的,根据麦肯锡2024报告,中国AI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但商业化率仅15%;美国大模型参数规模突破万亿,能真正落地的场景不足20%。全球Top 20大模型中,14个来自中美,但真正实现规模化商用的不足5个。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当技术不再是瓶颈,如何让技术被需要、被使用、被依赖才是新的护城河。 

2025081423010340954029.png

机器狗按照指令给盆栽浇水

AI的竞争,已从“实验室参数竞赛”转向“场景渗透效率竞赛”——就像蒸汽机不必等到足够轻、足够高效、足够便宜才改变世界,能让纺织厂效率提升30%的“半成品”,已足够启动工业革命。当AI从实验室的“炫技”走向市井的“普惠”,技术扩散效率比技术高度更能定义下一个十年。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对AI的分歧仍在继续。

“完美AI”终向“实用主义”低头 

这种分歧,本质是AI路线的终极博弈。这点在自动驾驶领域的“Waymo vs 特斯拉”之争上表现得淋漓尽致。Waymo的自动驾驶在技术上一直遥遥领先,但Waymo的团队早期似乎有一种技术洁癖,什么时候汽车驾驶位可以完全不需要方向盘的时候(属于L4级别),才会考虑将其推向市场,因此拒绝在驾驶位仍有安全员的阶段商业化。

但马斯克则选择“实用主义”,从L2级辅助驾驶起步,用“影子模式”(用户驾驶数据反哺训练)快速迭代,2023年全球搭载FSD的车辆超400万辆,累计行驶里程突破500亿公里——尽管FSD至今未完全去掉人类干预,但其用户渗透率已达22%(Statista 2024),商业价值远超仍停留在“测试阶段”的Waymo。

20250814230129918761495.png

今天,Waymo在诸多专业测评中仍然是自动驾驶领域独一档的存在。但Waymo的“技术完美主义”也不得不向商业化屈服,其有人监控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将在今年开上纽约街头。而一辆完全自主的特斯拉,在今年6月从工厂下线后,自主行驶30分钟,来到了订购者家门口,完成了工业史上首次无人自动交付。具体到更高级的大模型,路线分歧同样尖锐。

有人追逐“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终极突破”,人工智能研究和预测组织 Epoch 在其发表的一篇论文里预测,人类世界的高质量的文本数据会在 2023-2027 年之间消耗殆尽。那么,当人类的数据耗尽之后怎么办?人工智能教父Geoffrey Hinton的解决方案之一是,让AI发展出自己的主观体验,比如通过机器人。而更多人需要的是“能解决眼前问题的工具”——用户不需要“完美的AI”,只需要“足够好的解决方案”。

当医疗AI能在10秒内完成肺部CT扫描并标注病灶(准确率97%),哪怕它暂时无法解释为何这个结节是恶性;当教育AI能为乡村教师自动生成个性化教案(覆盖80%常见题型),哪怕它还不能像特级教师一样与学生情感共鸣。这些“不完美但有用”的AI,才是打破静止的关键。其实大多数人对技术的要求并不复杂,提升效率,从来不是“一步达到极致”,而是“恰到好处”。这种对技术的清醒,让中国当下一些公司在推进AI进程时更容易做出务实且有效的选择,不是All in AI,而是AI in All。比如腾讯——聚焦技术-市场适配性,不做聚光灯下的“技术明星”,而做穿透场景的全家桶式“实用工具”,从而推动中国AI产业化、商业化应用。

比如海尔,直接把自己的智慧生产经验,推广到啤酒厂、化工厂等众多看似差异巨大,但技术内核却相通的工艺流程,大大提升生产效率。比如京东,把自己的智慧仓储、物流,从电商复制到了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之中,实现了成千上百种物料的有序供应调度。

用“超级场景”重构技术扩散范式

回到今天的AI竞争现实,在技术供给上,现阶段已经过剩,而我们也找到了推动AI革命的关键路径,即用效率与场景推动AI的产业化与商业化,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一个了——

谁来推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认为,在大模型的研发实力上,作为研发主体的高校在2014年还位居全球第一,但目前已经严重下滑,中美两国的大型科技平台已经取代高校成为创新核心主体。

财新认为,大型科技平台在信息时代天然具有优势,是因为它们掌握海量数据、巨量资金,具有海量的跨领域应用场景,天然具备科研转化优势。传统的技术创新范式被认为是线性的,从科研到技术转化再到商业产品化;但大型科技平台兼具公共品供给和市场化运作能力,从而有能力打破线性创新模式,并通过系统集成和信息化整合,以数据网状方式实现技术创新。

之后,大型科技平台又将初创技术创新进行大规模技术扩散,由此形成市场需求,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从而反哺数据网络状的创新活动。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就会不断重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进而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这在中美两国都已经被证明。

今年7月份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科研态势报告(2015-2024)》数据显示,中美两国以合计近六成的全球AI研究人员占比形成“双强并立”的格局,美国以6.3万余人的人才数量居全球领先地位,其中,斯坦福大学2385人、麻省理工学院2191人,与谷歌2569人、微软2461人形成高校企业双引擎。从产品与场景来看同样如此,美国科技企业谷歌、微软、特斯拉、Meta、openAI等公司推出的大模型产品,成为美国绝对的引领。中国方面AI研究人员数量,传统高校包括中国科学院(3453人)、清华大学(2667人)、北京大学(2123人)仍具有较大的优势,但腾讯、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的研发团队分别以992人、633人的规模超越部分实力高校,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科技企业推出的大模型在应用场景打造与效率扩散方面,具有更显著的优势。

以腾讯为例,在AI扩散的赛道上,腾讯的竞争力来自其不可复制的“三重壁垒”。

第一重壁垒是国民级场景构成的“天然试验田” 。微信(14亿月活)、企业微信(5亿用户)、视频号(日活超8亿)构成的超级场景,既是技术落地的“沙盘”,也是数据迭代的“源头”。例如,工业质检场景中,腾讯AI通过与三一重工、宁德时代的合作,积累了超1000万张“瑕疵样本”,让检测准确率从85%提升至99.2%。这种“场景即数据”的能力,让技术迭代效率比纯实验室模式快3-5倍。当然,这种利用自身天然优势推进AI快速迭代的能力,在国内其他大模型中也被推广。比如百度的文心一言立足百度APP这个月活超6亿的国民级应用为入口,构建AI普惠生态,巩固搜索入口地位;以交通、能源等垂直领域为突破口,推动大模型产业落地。阿里的千问以电商(淘天)、办公(钉钉)为切入点,推动大模型在B端场景的规模化应用。BAT三家正在围绕场景深度、生态开放度、技术自主性展开竞争,推动AI大模型从“可用”向“好用、可落地、可持续”演进。

第二重壁垒是其开放生态形成的“扩散网络”,打造超级应用场景。腾讯的逻辑不是“自己做所有事”,而是“让所有人能用AI做事”。通过“混元大模型+API接口+工具包”的组合,腾讯打破单一行业边界,在“数字生活共同体” 中实现技术跨域融合。截至2025年7月,腾讯内部多款产品接入了AI能力。从用户日常工作学习高频使用的元宝、ima、微信AI搜索、QQ浏览器等,到政务、教育、医疗等30+垂直行业。接入腾讯AI能力的企业超10万家,开发者超50万,形成了“模型迭代-场景反馈-生态扩容”的正向飞轮。

第三重壁垒是其可持续投入的“资本缓冲带”。技术扩散需要长周期投入,2023-2025年,腾讯在AI领域的投入超1000亿元,其中70%用于场景落地而非单纯研发。这种“边投入边变现”和“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模式更具可持续性,因为所有的应用场景都是真实需求,都能带来效益,带动广告、游戏、会议、企业微信等核心业务收入显著增长。根据8月13日腾讯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司收入达到1845.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净利润为556.3亿元人民币。和盈利均实现双位数同比增长的背后,是其AI战略已从技术投入阶段成功转化为业务增长引擎。AI不仅在游戏、广告、社交平台等核心业务中实现了深度应用和价值创造,其自研的混元大模型,特别是3D模型,更在技术上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并开始形成有效的商业化路径。这标志着腾讯的AI布局正进入收获期。

同样,AI战略对阿里的推动也明显增强,其在2025财年的股东信中表示,要将“Al+云”为核心的科技业务打造成阿里巴巴的第二增长曲线。2025财年年报显示,阿里云财年收入突破双位数增长,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事实证明,这种“不贪顶端突破,只做全域渗透”的路径,为腾讯构建起了“国民级场景+开放生态”的“超级扩散引擎”,从而将全球AI竞争升维为“生态效率之战”。

技术扩散的中国答案

在“技术静止”的时间里,怎样的创新是更有效率的?这没有标准答案。

欧洲早早就发明了效率更高的重犁来匹配耕马,但真正让欧洲农业超过亚洲的是马轭的发明,它让重犁终于有了完全施展的空间。但在马轭没有被发明出来之前,重犁并没有被彻底抛弃,而是依然在慢慢普及着,它或许就是马轭被发明的催化剂。这就是走纯技术突破与边用边突破的差异。事实上,中国的众多科技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以来,都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回到最初的问题:AI到底有什么用?什么时候能派上大用?

答案或许藏在以腾讯为代表的众多中国科技企业的实践中。当医疗AI让县域医院的肺癌筛查准确率从60%提升至90%,当教育AI让乡村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50%,当工业AI让中小工厂的良品率从85%提升至95%——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才是AI真正的“大用”。 

全球AI竞赛的下半场,胜负手不再是“谁的技术更先进”,而是谁的技术更能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里。腾讯的叙事价值,正在于此:它不追求成为聚光灯下的“AI明星”,而是甘愿做照亮千万场景的“AI路灯”——在静止时刻,用扩散的力量,力争去催化、点燃下一个技术纪元的星火。 在等待“AI奇点”的静止期,腾讯选择做技术扩散的“马轭”。这不仅是腾讯的AI叙事,更是中国科技产业的“普惠创新”宣言:AI的终极目标,不是技术领先,而是让技术成为每个人的工具。在全球AI的“静止时刻”,中国企业正在走出一条差异化路径。与欧美企业“追求技术参数领先”不同,中国模式的核心是用场景反哺技术,用生态放大价值,把AI从实验室的电灯,变成千家万户的电网————这将是腾讯的产业革命叙事。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最后,借用唐诗点明中国AI终局:无界融合,随处赋能。

点赞()
上一条:为什么AI越来越让人失望?2025-08-15
下一条:没有了

相关稿件

协作机器人为什么更需要离线编程 2023-12-04
以后做生意,会越来越像搞科研 2023-11-28
十件实事让三万员工生活越来越美 2022-03-17
“全球AI领袖”,为什么是李彦宏? 2023-09-12
小苹果,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2022-11-08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