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的工学博士高芳亮,来到一座紧邻大湾区的城市——河源,从此扎下了根。
高芳亮主要从事III-V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外延生长及其光电器件研究。在科研生涯里,他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申请发明专利数十件,获得广东省技术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
为什么来到河源?吸引他的,是一家发展迅猛的制造业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家高性能硅基超结构大功率LED芯片,名声在外。
像高芳亮一样奔赴河源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还有很多。就在去年,河源就引进了急需紧缺人才200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50名。
其中,河源蓬勃发展的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吸引凤凰来巢的“金梧桐”。
这座看起来“默默无闻”的广东城市,常住人口不到300万,却形成了广东省第四大手机生产基地,年产手机近1亿台,堪比珠三角工业强市。
更重要的是,河源正在全力打造千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为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的重要一员,彻底打破人们对“山区经济”的刻板印象。
“河源制造”不断崛起的背后,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密码。
今年3月,广东雅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下称雅达股份),正式登陆A股市场,实现了河源市A股上市工业企业“零的突破”。
这对一座山区小城来说,殊为不易,也是河源在制造业领域厚积薄发的结果。
雅达股份是一家智能电力监控企业,拥有各类知识产权及专利技术达200余项,是业界少数几家具备独立编写核心算法能力的企业之一,服务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知名企业。
制造业当家。在河源,一批拥有深厚积淀的“隐形冠军”可谓群星闪烁,形成生机勃勃的生态集群。
河源高新区的中光电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是继京东方、天马之后,稳居全国第三大出货量的手机显示屏生产商。
2011年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河源之后,中光电就保持了快速的发展,高峰期年产值逾100亿元,生产液晶模组1.5亿套左右,堪称业内的“巨无霸”。
“我很喜欢这个地方,把全家人都从深圳迁到了河源。”在工厂里,笔者见到了河源中光电董事长刘长涛。
他说,河源有突出的人文优势,山好水好,交通区位优势也很明显,是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近几年,刘长涛明显感觉到,河源的公共配套服务越来越完善,城市充满活力。十年前,在高新区很难找到唱歌、喝咖啡的地方,现在比比皆是。公司的高管也更愿意留下来,而不是着急往返深圳“一日游”。
在河源,中光电可以说是“制造业当家”的代表性企业之一,不断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生产设备水平,智能化生产的场景已经非常普遍。
刘长涛介绍了一个案例。曾经华为有个100万件的手机显示屏订单,六七家企业在竞争,最终被中光电拿下。原来,别的厂需要1个月完成订单,而中光电仅需5天。
像中光电这样的制造业“牛企”,河源还有不少。比如,西可通信是全球OEM/ODM代表企业之一。美晨通信生产出的全球首款翻译手机,支持104种语言互译,手机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河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市第一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1/3,形成了广东省第四大手机生产基地,年产手机近1亿台,占全省手机产量的六分之一。
“河源制造”,也正是这样一步一步生长起来的。
目前,河源高新区已成为广东省手机生态栖息地,拥有50多家涉及整机、显示屏、芯片、电池、PCB、摄像头、结构件、配件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条。
自2019以来,由河源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主办的“中国手机创新周暨中国手机设计大赛和天鹅奖评选”活动在河源高新区举行,引起全国终端产业的巨大反响,形成鲜明标签。
“天鹅奖”也成为中国手机行业的最高奖,被誉为手机界的“奥斯卡”,享有盛誉。每年颁奖现场都是业界盛况,引领创新的潮流。
今天的河源,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优秀的企业“投奔”,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
2月,2023年河源(深圳)“1+3”产业集群招商推介会隆重举行,围绕电子信息、水经济、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等优势主导产业,现场签约项目58个、投资总额234.8亿。
真金白银的投入,是企业对河源的信心的体现,也是对未来蓝图的积极谋划。
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让河源融入了整个大湾区的经济大动脉,成为最受青睐的产业转移目的地之一。
从粤东西北的经济版图来看,河源是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线城市”,更是粤东粤西粤北同时近距离受到广州、深圳、香港3个国际大都市辐射的城市,区位优势极为突出。
赣深高铁的开通,宣告河源正式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1小时生活圈”。与此同时,更多的“融湾”“融深”高速通道正在打通,凸显河源的区位优势。
河源至广州、深圳的“2+2+1”高快速通道建设,包括:
河源到广州的赣深-广汕高铁、广河高铁2条高铁通道,广河、广紫2条高速公路通道,广州-惠州-河源1条城际轨道
河源到深圳的赣深、深河2条高铁通道,长深、河惠汕-广龙-惠深2条高速公路通道,深圳-惠州-河源1条城际轨道
高速交通的“任督二脉”打通之后,河源将逐渐形成连接珠三角和大内陆的黄金通道。
河源高新区,也成为资本和企业非常看重的投资目的地,形成了招商引资的良性循环。
2021年,总投资50亿元的卓翼科技项目落户河源。4月份签约,到正式投产,仅用时半年,创造了一个新纪录。
作为深交所A股上市企业、深圳工业500强,卓翼科技属于手机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河源速度”,让卓翼的负责人竖起了大拇指。
“去年很多企业走下坡路,但我们在河源的生产基地是在增长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卓翼河源基地第一个完整年度,已经完成大约10亿的产值。
在落地河源之后,卓翼启动了新的流水线设计,引入升级设备,改造了厂房,形成了独特的“后发优势”,智能化水平也不断提升。“每一个产品都有‘身份证’标签,哪个时间、哪条生产线出来的,都可追溯。”
和卓翼类似,美晨通讯也是一家总部位于深圳,在河源建立生产基地深耕细作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去年的产量增长了50%左右”,美晨通讯副总经理刘喜微介绍说,公司在南昌、宜宾都有生产基地,但河源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公司与国际知名品牌传音深度合作,其高端机系列基本上都在河源完成生产,远销海外。
其中,河源与深圳、东莞的区位联系紧密,工程和科研人员方便往返沟通,成为一个显著的优势。从这里生产到深圳出口,所需要的物流成本也低得多。
一项统计显示,与珠三角相比,河源的工业地价低46.7%、工业用电低25%、劳动力工价低18%,比较优势非常突出。
目前,广东正在全力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河源紧紧抓住“融湾”“融深”战略做文章,加速制造业发展,给实体经济插上了强有力的翅膀。
在河源调研期间,笔者有一个突出的感受是,河源的营商环境,正在不断向深圳看齐。
比如,河源出台了《河源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方案》等系列方案,致力打造与珠三角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
刘喜微介绍了一个最近的案例。
在疫情期间,深圳临时管控封闭了跨境作业点,影响企业出口,河源第一时间帮助协调了相关资源,当天就解决了企业的困难,这样的力度让人印象深刻。
她说,比起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的是高新区管委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姆式”的服务。
目前,河源已经实现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12110个用证事项实现电子证照互认共享,建成全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一张网”。企业开办环节压缩到1个环节、时间压减到1个工作日,实现与珠三角同步;出口退税业务平均办理时间压减到0.77天,报关报检资质全面实现“统一材料、统一审核、统一办结”。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河源,已经成为深圳的“最佳拍档”之一。有人把河源描述为深圳的“第12个区”。
双方共同推进探索深圳南山区与河源国家高新区、连平县共建“飞地”产业园动工建设,探索“大湾区总部+河源基地”“大湾区科研+河源生产”等模式。
2月28日,广东省首创“反向飞地”园区——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揭牌。
深圳宝安和河源龙川,早在2014年就携手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此次揭牌的新园区,而已让两地从此实现了从“单向飞地”向“双向飞地”的转变。
深圳有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但用地空间有限,采取“深圳总部+龙川生产基地”模式,可以很好地发挥发达地区与山区各自优势,补齐各自短板。
3月14日,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连平(南山)产业科技孵化中心揭牌,这是深圳与河源联手打造“双向飞地”园区的又一新进展。
在广东发展“飞地经济”模式的路上,河源与深圳再次走在了前列,为企业提供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今天,在河源高新区,企业的生产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投资2亿元的高新区图书馆,如同一个一个迎向东方的巨型阶梯,是河源首个异形清水混凝土结构工程,勾勒出极富想象力的空间。
从高新区图书馆出来,穿越笔直的大道,一路盛放的紫荆花即映入眼帘,风景优美,引人驻足流连。
2021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在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第99位,较2016年首次参评排名提升了42位,近年来排名进位幅度最大。
从2012年到2021年,河源地区生产总值从615.3亿元增长到1273.9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0%,实现了翻一番。这一增速,在粤东西北12个城市中排名前三。
这样的成绩对于河源来说,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事实上,拥有卓越的生态环境资源,又具备产业后发优势的河源,正在不断吸引更多的新的“王牌”产业。
比如,在农业方面,河源灯塔盆地是广东省唯一申报创建国家农高区的地区,将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农业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做大做强油茶、蓝莓、丝苗米、禽畜、南药、花生等特色产业,建设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又如,河源依托自身突出的矿产资源优势,发展先进材料产业,包括有色金属、硅材料、先进钢铁、稀土等加工产业,前景广阔。就在不久前,河源高新区又囊括了一张“金字招牌”——省级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园。机械装备与模具制造等产业形成了相关产业的“强磁场”。
河源的“水经济”产业,也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拥有全国最优质水源万绿湖的河源,已经是农夫山泉在全国最大的饮料生产基地,年产值超过20亿。
越来越多的食品饮料龙头来了,农夫山泉三期、华润怡宝、今麦郎等龙头企业纷纷加大投资,河源的“水经济”产业已经瞄准百亿规模,前景广阔……
对河源来说,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时代的注解,拥有无数的可能性和巨大的机遇。这座背靠大湾区的城市,正走在一条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大道上。
优秀的城市,都是时代的弄潮儿。
改革开放唤醒了深圳、上海等前沿城市,加入WTO催生了苏州、东莞等世界工厂,西部大开发塑造出成都、西安等内陆重镇,科技创新的潮流则让合肥、武汉闪耀登场。
如今,像河源这样被时代机遇垂青的城市,也逐渐找到了“弯道超车”的关键路径。
“制造业当家”,就像一把通往未来的钥匙,指引产业发展的方向。
作为世界闻名的客家文化之都,河源的人文优势、生态优势、乡贤优势,都将在新的历史机遇中迸发出来,形成强大的推动力。
在河源走访的时候,中光电董事长刘长涛的一番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在制造业浸淫了几十年的老行尊,信心满满地说:未来五年,中国制造业还会迎来一个新的高峰。因为放眼世界,大多数海外国家都存在政治不稳定、劳动效率低、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
任何企业离开了中国市场,都成不了一家伟大的企业。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河源正在发生的巨变,必将汇入中国经济奔涌的洪流,见证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
祝福河源!
(智谷趋势Pro(ID:zgtrendPlus) | 黄狮虎)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