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第七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暨第七次全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开创‘一带一路’双循环新格局打造产业链绿色发展新引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出席会议并发言。
以下为发言内容:
尊敬的齐续春副主席,各位嘉宾、各位企业家: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第七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暨第七届全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下面我就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谈两点体会。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是遵循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遵循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改革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就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从“简政放权”入手,推动“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综合施策,全力培育市场主体,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取得重大成效。一是通过“放”的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数量从2012年不到6000万户,增长到现在的1.4亿户。二是通过“管”的改革深刻地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科学监管、公正监管能力显着提升,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91位跃升到2020年的31位。三是通过“服”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政务服务便利化程度,过去长期存在的办事难、办事繁的问题发生明显好转,我国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整体上已达到世界前列。四是通过“营”的创新培育了国际竞争新优势,我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特别是过去一年多,“放管服”改革为我国抗击疫情和促进复工复产、复业复市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
“放管服”改革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是重大实践创新、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制度安排,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延续与深化,本质上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实践证明,“放管服”改革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期待,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延续与深化,本质上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管服”改革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大实践创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改革目的就是让市场能够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放管服”改革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改革举措,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让政府更有为、更好与有效市场相结合。“放管服”改革也是建设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初心使然,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要求。
培育、保护和壮大市场主体,是经济工作理念、思想和战略的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增强了经济发展韧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顺应市场主体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的生动历史。我国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和营商环境的优化,意味着我国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和立足点,从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扩展至了社会财富的所有源泉,这是经济工作理念、思想和战略的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围绕市场主体所需所盼,以市场主体为中心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得到了保护和壮大,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社会财富不断涌现,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基础。
二、“放管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
“放管服”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更大力度推动“放管服”改革迈上新台阶。
在“放”的层面,一是继续精简审批事项。这些年中央不断减少审批事项,赢得了市场主体、广大群众和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但是,在某些领域,还存在一些隐性行政审批事项,“准入不准营”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绑住了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手脚。我们要顺应社会普遍期待,对各类变相审批继续清理精简,推进“证照分离”全覆盖,实现实质性的“照后减证”。特别要继续简化投资审批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继续压减涉及工业产品的行政许可事项,以便在更大范围放宽市场准入。
二是继续降低各类成本。过去几年,中央下大力气减税降费,仅去年就达2.6万亿元。但是也要看到,降低企业成本还有很大空间,比如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仍待缓解,个别地方金融机构还对民营企业收取贷款承诺费、资金管理费等;个别地方公用事业仍存在收费偏高、标准不够透明等现象;有的地方也还存在乱罚款、乱收费、以罚代管等问题。我们要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的减税降费举措,重点规范涉企收费项目,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决不能让不合理收费抵消减税降费政策效果。
三是继续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近年有关部门对未开业和无债权债务的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登记程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一些企业退出市场提供了便利化服务。但退出渠道还不够畅通,“易进不易出”的矛盾仍然存在,不少“僵尸企业”占用了大量社会资源。市场主体对于简化注销流程、降低退出成本有很高的期待。下一步,要在更大范围内简化企业退出机制,重点完善中小微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破产和自然人破产制度,提升市场主体活跃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在“管”的层面,一是增强事中事后监管公平性。“放管服”改革推动了行政资源向事中事后监管的集中,监管能效不断加强,但监管有效性、公平性还有不小努力空间。下一步,要对取消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逐项明确对应的监管责任主体和举措。“双随机、一公开”促进了执法公平,要继续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实现监管事项全覆盖,严格执行抽查事项清单,同时辅之以其他必要的监管方式。
二是保持重点领域监管高压态势。对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特殊行业和重点领域,要牢牢守住质量底线和安全红线,这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必然要求。对食品、药品、疫苗等重点领域,要让监管切实覆盖和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强化全主体、全品种、全过程、全链条监管,使常态化监管常抓不懈。
三是提升精准监管和综合监管能力。事中事后监管要硬起来,要有效能,必须强化监管手段,提高针对性,增加区分度。要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加强监管数据汇聚、有序共享和综合应用,推广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要完善分级分类监管政策,推动市场监管、税收管理、进出口、生态环保、医疗保障、医药招采、工程建设、节能等更多领域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主体“精准画像”,增强监管精准性。
在“服”的方面,一是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政务服务涉及各类市场主体和千家万户,办事方不方便、满不满意,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当前,我国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很高了,但有些事项网上全程可办还不能实现,个别环节还需要跑窗口、排长队、交材料,一些高频、复杂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一次就办”还比较难。主要原因在于政务服务标准不统一、线上线下一体化水平不够高。要尽快出台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性文件,提升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水平,稳步推进公共数据有序开放。要推动更多事项集成办理,加快实现门诊费用结算、社保卡申领、户口迁移等人民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跨省通办”。要扩大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和互通互认,推动更多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为老年人特殊群体提供线下补充手段和人工指导服务。要优化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健全“接诉即办”机制,更好发挥群众监督力量。
二是优化民生服务供给。要按照中央办实事、解民忧、纾民困的要求,重点推进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审批服务便民化,扩大民生服务供给。用好“互联网+”,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处方药,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改善异地就医备案服务,省去异地就医患者往返于居住地和参保地进行备案或报销的麻烦。优化在线教育准入门槛,免去企业到多个部门分头备案、去不同区县办理许可的环节。我国老龄人口有两亿六千万,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强烈,要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发展,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
三是提升公用事业服务水平。近几年,公用事业便利化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有的地方报装手续仍然偏繁、时间仍然偏长、费用仍然偏高,市场主体满意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要持续深化这些领域改革步伐,推动公用事业单位优化报装流程,公开服务标准和资费标准,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同志们,“放管服”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连续作战的韧劲,把我国“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使中国营商环境更具吸引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关键词:改革,市场,主体,监管,服务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