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界别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围绕“健康中国”“银发经济”“大健康产业”“康养医保支付”等议题建言献策。
上海元气医疗科技集团董事长黄明贵
与此同时,地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往南8公里的惠南古镇,一大片荒废了近10年的建筑群,也开始从斑驳的围墙和丛生的杂草中被唤醒——全国首家集“康养医保文旅”为一体的康养综合体在这里正式启动。
“响应当地政府盘活闲置资产,利用大数据整合康养和金融资源,既是落实国家政策,又是服务百姓需求。这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一种探索和推动。”浦东新区人大代表、上海市浦东国际商会副会长、上海元气医疗科技集团董事长黄明贵3月25日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也激发着自己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在建设“健康中国”的道路上,信心更满、底气更足、干劲更大。
贴近民生热点
黄明贵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他的言谈心声与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显然已形成同频共振之效。对此,《中国企业报》记者通过梳理、对比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上的相关发言,发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都体现着共同的民生情怀,都在为“健康中国”建设身体力行。
“福建将总结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着力推进‘三医联动’集成改革先行先试。”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黄昱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福建将大力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福建的经验和力量。
黄昱所提的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等话题,包括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集团党委书记徐浩宇,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等众多代表委员,也都在各自的团组会上先后提出。他们都认为,只要有紧贴民众的健康需求,就有健康中国的广阔前景。
当前,中国老年人口正呈现出“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早阶段、超稳结构”的特点,一方面,截至2022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已达2.8亿,占全国人口的19.8%。预计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0%,中国成为拥有世界最大老龄群体的国家;另一方面,中国老龄化增长迅速,老龄人口将在2054年前呈持续增长状态,之后长期稳定在34.9%左右,形成超稳定的老龄化结构。
“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和途径,建议健全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健康老龄化,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范先群认为,要保障老年人能够获得持续、优质的医护康养服务,就需要完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推进老年病医院建设,加强老年护理、康复机构建设,鼓励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具有医护能力的护理、康复专业机构,改善老年人就医体验。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周云杰在调研中发现,中国老年人患病率高、得病种类多、带病时间长等特点突出,对健康的需求,从治病向治未病、治慢病、康复理疗等层面扩展。基于此,周云杰表示,包括民政部、卫健委、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应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全链式”智慧医养服务体系,有效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一下子吸引了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兼神经内科四病区护士长于洋的眼球。
近年来,于洋一直在调研长期护理保险落地情况,连续两年的建议也是聚焦于此。于洋说,长护险要解决和满足重度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作为一项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她希望通过立法,进一步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为失能老人增加长期护理服务的床位。
与于洋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韩琳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等人。
韩琳在调研中发现,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呈现高速增长,因此她提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应对长期护理风险的重要选择。
景柱则认为,目前的社区养老设施和服务不完善,基层医养结合是“两张皮”。由此他提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形成由政府长期护理保险为基本保障,满足养老多元化需求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为有效补充的多元化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健康中国”建设,涉及许多方面,不同层级的代表委员都认为,“康养医保”是解决问题的抓手之一。
创新发展模式
“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投资动态,大家都能感受到‘医康护养’的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那是因为政府有号召,市场有动力,最关键的是百姓有需求。”黄明贵介绍,从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诸多文件,都在为全民健康做建构,为全民健康的持久管理做部署。
作为浦东新区第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浦东新区第七届人大代表的黄明贵,同时也作为陆家嘴金融圈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基于对当前形势、对发展趋势的洞察分析,决定以上海元气医疗科技集团打头阵,进入大健康领域。
黄明贵先是按照法制化、市场化原则,对地处浦东惠南镇的、“烂尾”10年的10万平方米非毛坯酒店集群,慎重开启闲置资产的重组利用;再就是按照“全寿命周期医养”模式,大胆创建一种新型健康养老产业,为这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操作实践和行业标准。
在此之前,包括万科、绿城、保利、泰康等许多行业巨头、资本巨头跨界布局养老产业,他们有的风生水起,有的折戟沉沙,但足以证明“医康护养一体化”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健康服务模式,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值得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关注和借鉴。
“我们创立上海元气医疗科技集团,目的是创新康养生活方式,提供系列康养服务产品。”黄明贵说,“保险+医养结合”是目前实践下来最好的康养模式,核心是科学有序地把医疗服务,“零转床”地渗透到养老的各个环节,以医疗为主线,进行纵向整合和分工协作,并且以被照护者需求为目标,整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服务,以提供全方位、无断层的养老服务。
按黄明贵的计划,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和数字技术的赋能,构建智慧化“医康护养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在智慧医疗背景下,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以各种先进技术为手段,发挥市场调节功能,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融入保险企业力量,规范康养保险的制度运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共担,财政、医保基金、个人账户缴费的多渠道、可持续的康养筹资机制,建立多方共赢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康养服务的公共化、市场化和可持续化。
盘活闲置资产,建设新型康养综合体
躬身产业实践
为了将医疗、康复、护理、教育、养生、养老等融为一体,上海元气医疗科技集团(包括正在建设中的元气康养城),致力于构筑“核心医疗技术+康养生态闭环+健康内容运营+保险支付机制”四轮驱动的“医康护养一体化”服务体系。其核心要义就是,运用互联网与技术手段,开发智慧医疗养老服务终端,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弥补传统养老与医疗各自为政的短板,有效推进医疗与养老智慧化发展。
据介绍,在元气集团旗下,有正在建设中的拥有300张床位的上海颐山康复医院、拥有500张床位的上海颐慈护理院、上海颐仁互联网医院、上海颐和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元气养老院有限公司。其中,位于浦东的元气康养城,占地105亩,10万平方米待入物业,将打造为“医养康保”一体化标杆。
“以路为界,东区的两栋主楼共计4.5万平方米,将被改造成二甲医院;西区共有15栋楼,楼层为6层,其中1层将作为康养文旅产品的功能配套和展示体验,2至6层将精装为居家式寓所。”在元气康养城施工现场,场地总工吴海涛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目前各项施工正在按计划推进,预期2024年底陆续启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正在施建的新项目,不仅让破产项目“起死回生”,还化解了地方政府的多年难题。当然,通过增投改造资金,实现产业链、价值链重造,这为产业升级、项目落地和民生带动衍生出许多利好想象。据了解,上海元气集团既与上海多家三甲综合医院、日本元气集团以及多家人寿保险公司等“大单位”建立起业务关系,又与周边的匠造厂、小菜园以及医疗室等“小单位”友好接触,结成亲和友邻,为今后入住的长者提供体验生活、体验劳动、亲近自然的机会。
当然,除了这些列入计划的基建工程,专家及人力资源建设工作也在密集推进。一批由原三级公立医院转化过来的、成建制的医护专家队伍已入职上岗。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黄明贵表示,康养既是养老产业,又是民生事业,既要上接天光,又要扎根社区。虽然鲜有科技,但可做到“新质”。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者来说,医养结合是流畅、衔接和易于操作的养老服务过程;对于养老服务供给的一线服务者来说,医养结合是将不同机构的专业融为一体,提供融合服务;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医养结合主要是对不同部门财政的合并。由此,将它作为一个产业参与市场竞争,只有创新并引领治理结构的变化,事业才有前景,产业才有价值。(本报记者 江金骐 文 / 图)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