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11月30日,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贵州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55个、同比增长44.6%,总投资2998亿元、同比增长35.6%,累计到位资金441.17亿元,同比增长21.1%;前三季度,酱香白酒、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风口”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了50.1%、118.9%。在疫情之下,贵州所取得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曦出席发布会并就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园区处处长龙金,遵义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罗健,福泉市委常委、黔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翟建新就媒体所关心的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推进情况进行介绍。发布会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龚文静主持。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曦
陈曦就“十四五”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开发区建设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六个突破”“六个抓手”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全省上下合力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并就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介绍。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把好“方向盘”。牢牢把握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这一方向,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开发区理清发展思路,明晰功能定位,加快转型发展。根据《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1+N”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协同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同时,推动全省各级各部门迅速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深化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重要平台的认识。此外,还突出开发区以发展工业为主的定位,突出生产功能,引导企业、项目、资源要素等加快向开发区集中。前三季度,99个省级监测开发区实际管辖范围内工业企业数占到全省的80%以上,开发区工业经济持续保持高于全省工业的发展态势,贡献了全省工业8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增加值,有力支撑了全省工业发展。
第二,突出产业发展,牵住“牛鼻子”。坚持将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作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首位产业培育提升行动。制定并发布了首位产业指导目录,还制定了产业招商行动计划,建立了“两图两库两池”,完善十大工业产业链图,推进粤黔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引导开发区结合发展条件、产业基础、环境容量等科学选准首位产业和潜力产业,推动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倾斜支持,引进一批产业项目,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条,加快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
第三,加大支持力度,细耕“责任田”。去年以来,省有关部门持续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提升开发区功能优势,全力种好工业发展“责任田”,夯实工业发展“主阵地”。省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强化开发区规划引领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和混合用地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优先保障开发区工业用地规模、用地指标;将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和混合用地改革试点作为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抓手,创新企业用地保障和监管方式,着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我们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等渠道,支持开发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承载水平。2022年,全省园区基础设施领域获得专项债支持额度达94.65亿元,占全省总额度的1/5。
第四,理顺体制机制,激活“一池水”。坚持以改革“动能”提升发展“势能”,将深化改革作为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当头炮”,大力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走深走实,有效激活开发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研究制定规范开发区各项政策文件,创新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大力支持开发区精简内设管理机构、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强化开发运营职能,推动开发区建立机构精简、职能明晰、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更好地聚焦招商引资、服务企业、发展产业等主责主业。截至目前,省级监测开发区内设机构已精简到平均7个,93%以上的省级监测开发区已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70%以上省级监测开发区成立单独的运营公司并已实行实体化运行。部分开发区还实行了全员聘任制和绩效薪酬改革,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盯实现新型工业化“六大突破”目标,坚持把开发区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平台,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着力打好产业发展“升级战”。指导各地进一步聚焦首位产业,深化产业精准招商,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开发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积极培育产业链条,强化开发区产业链横向、纵向协作配套。推动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倾斜支持,依托仁怀经开区、贵阳经开区、贵阳高新区、黔南高新区、大龙经开区等重点开发区,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资源精深加工基地、算力保障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产业备份基地。力争到2023年,省级监测开发区产业集群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有较大提升,亩均工业总产值达到260万元/亩以上。
第二,着力打好要素保障“突破战”。指导开发区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国家政策,加快补齐开发区基础设施短板,力争2023年开发区争取到的资金支持总额较2022年有较大提升,在提升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和混合用地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土地供应效率,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项目尽快落地达效,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有机统一。积极完善“贵州招商用地地图”,破解部分开发区存量土地闲置、企业发展满山找地的难题,引领政府精准招商、企业精准找地、土地高效配置。积极推进开发区资源盘活利用行动,确保全省开发区标准厂房使用率保持在90%以上。
第三,着力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持续向改革要动力,聚焦建立机构精简、运转顺畅、管理高效、服务优良的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目标,强化统筹协调,凝聚工作合力,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研究完善改革配套政策措施,科学指导各地精准把握各类开发区不同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有序有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同时,按照“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思路,优选培育一批基础较好、改革成效明显的开发区,作为改革试点示范,积极探索有效经验和路径,通过突出示范引领、强化典型带动,推动全省开发区持续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激活开发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
第四,着力打好环境优化“持久战”。持续深化开发区“放管服”改革,探索推行开发区“大部制”综合行政审批和服务制度,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最大限度将政府职能部门履行的审批权限下放集成到开发区,最大限度优化审批流程、筒化审批手续、提升服务效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开发区重点问题清单化管理、常态化督查和长效化服务机制,以更务实作风,积极深入开发区了解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按季度梳理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着力提升开发区服务产业服务企业能力。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园区处处长龙金
龙金就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新政策进行介绍,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优化“三个机制”、突出“三个支持”、聚焦“两个能力”,进一步健全政策保障、强化要素支撑、提升服务效能,全面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三个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一是优化财政管理机制。正在研究制定规范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的政策措施,压实开发区属地政府主体责任,支持确有需要且有条件的开发区设立独立财政体制管理;支持独立财政体制管理的开发区与属地政府之间按照“基数留存、增量分成”的原则,对开发区财政收入市、区分享部分增量按一定比例分成,提升开发区自我造血能力和再发展能力。二是优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和混合用地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有序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试点示范,推进构建工业项目公开透明的招商模式、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和节约集约的用地模式,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优化开发区统计监测和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制定了《贵州省省级开发区统计监测制度》,进一步优化全省开发区统计方法和工作流程,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考核管理和制定政策措施等提供了统计依据。同时,统筹兼顾规模与速度、质量与效益等情况,适时优化新型工业化、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测评方案,以更好发挥考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引导开发区加快转型发展。
二、突出“三个支持”,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力度。指导各市州、开发区对照专项债重点投向领域,认真谋划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领域专项债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2022年,全省园区基础设施领域获得专项债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达90个,获支持额度94.65亿元,较去年总体争取到的专项债支持额度增加41.71亿元。二是加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力度。指导各市州、开发区认真谋划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领域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截至目前,共有13个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支持金额10.88亿元。三是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根据上年度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测评结果,支持测评排名靠前的32个开发区共计1.22亿元;支持开发区抢抓风口期产业、落地大项目,协调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落实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重点开发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项目54个。
三、聚焦“两个能力”,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一是聚焦提升开发区运营管理能力。积极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完善开发区“管委会+运营公司”模式,实行“两剥离”,探索实行市场化人事薪酬、全员聘任制改革等,引导开发区突出主责主业,强化经济管理职能,提升运营管理能力。截至目前,93个省级监测开发区已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70个省级监测开发区已成立单独的运营公司并实行实体化运行。二是聚焦提升开发区服务产业服务企业能力。建立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重点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实行问题清单制、问题解决责任制、问题销号制,定期调度开发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清单,明确责任人全程跟进,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研究解决,为开发区及企业发展扫除障碍;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建设,扎实开展入企走访活动,落实优惠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全力为开发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遵义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罗健
罗健就遵义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后下一步将如何更好地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介绍。2022年6月遵义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定名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现有标准厂房106万平方米,工业企业405家,规上工业企业62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
下一步,我们牢牢把握遵义市委赋予遵义高新区全市数字经济“主战场”战略定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工业化,力争到2025年建成500亿级高新区,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60家以上。
一是全力攻坚数字经济“主战场”。在加快数字产业化上取得新突破。制定《遵义高新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与中国移动共建遵义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智能终端、数据应用百亿级产业,到2025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50%以上。在加快产业数字化上取得新突破。以大数据赋能酱香白酒、基础材料、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打造遵义核心数字经济产业带,到2025年大数据融合发展指数超过50。在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以云上遵义大数据公司为支撑,引入商汤科技等战略合作伙伴,推动政务信息化系统集成、政务数据开发利用等核心主业做大做强,到2025年培育3个亿元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在数字生态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创新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模式,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联合珠海华发、华为科技建成遵义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在数字产业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探索打造区域性碳汇交易数字平台,引进腾讯工业云、海普智联、建设银行等建设中国酱酒产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新增产业级平台1个,企业平台5个以上。
二是全力推动工业大突破。抓龙头企业。支持贵州钢绳、容百锂电、长岭特钢等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到2025年龙头企业总产值350亿元以上,占工业总产值70%。推动新蓝辉、中铂合金等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大生产,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抓产业链条。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到2025年,培育规模工业企业50户以上。抓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货物运输和仓储等,推动同创谷、深兰科技、福荷科技等科技型服务企业落户;发挥表面处理园产业配套功能,提升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吸附能力。
三是全力推动产业大招商。坚持招新引智。按照“科技赋能、智能制造”要求,围绕攻克支撑酱香白酒、基础材料的核心技术,重点对接汉威科技、腾讯工业云、四信通信等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布局创新链,着力培育新动能。坚持招大引强。落实“深入研究产业链条、找准目标企业,加快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的大项目、好项目”工作要求,重点瞄准容百科技(三期)、广州鹏辉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做大做强材料工业、装备制造等产业。坚持招专引优。落实“吸引创新型团队、创新资源进驻”要求,重点对接遵义茅台智慧物流园、同创谷、深圳科技园公司等目标企业,以及金融保险、检验检测认证、工业设计、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全力做大生产性服务业。
四是全力以赴聚要素、优服务。抢抓政策机遇。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和遵义国家级高新区平台机遇,积极谋划一批科技研发、技改升级、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四化”基金类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科创资源向高新区倾斜,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孵化平台2家以上,省级研发机构4家以上,市级研发机构30家以上,持续提升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和水平。实行专班服务。建立“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长、一个专人”的“三级网格化包保制”,做精做细产业所需地块的征地拆迁、项目评估、标准出让、双向承诺、过程监管、投产考核等各个环节工作,确保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全力做优环境。开展“走企业、优服务、提信心”活动,扎实推动中央、省、市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普惠、直达、快享,最大限度释放政策效能,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福泉市委常委、黔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翟建新
翟建新就重点培育打造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千亿级开发区的具体举措进行介绍。
“十四五”以来,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黔南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打造福泉—瓮安千亿级园区目标,大力培育发展以磷系新能源电池材料为主导的磷及磷化工产业集群,力争为贵州打造国际国内具备较强竞争力的磷系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基地树标杆、作贡献。2022年1—10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增速等主要指标领跑黔南州14个开发区。
一、优布局、兴产业,扬帆起航迈上新型工业化新征程
黔南高新区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牵引,形成了“一区三园”空间布局,先后建成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全国磷及磷化工循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绿色园区。正在全力打造“以磷及磷化工产业为旗舰、以新能源材料产业为主力舰、以节能环保产业为护卫舰”的福泉千亿级产业舰队。力争在“十四五”末,建成全国新能源材料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以上。
二、抢风口、抓机遇,奋勇当先干出产业发展新成绩
一是新兴产业换道领跑。瞄准新能源材料风口,形成了205万吨磷酸铁、50万吨磷酸铁锂、30万吨电池级硫酸镍、6万吨六氟磷酸锂的新能源材料规划布局。已建成新能源项目3个,其中,贵州裕能新能源材料一期项目2021年10月进场施工,45天完成170万方场坪;150天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及设备安装调试,于2022年4月23日实现第一条7.5万吨磷酸铁锂生产线投料试车,8月实现达产,创造了福泉市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的最快速度,预计全年新增产值70亿元以上。二是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围绕磷及磷化工、煤及煤化工产业,着力产业提质改造、技改扩能,逐渐降低传统化肥产能,进一步释放和扩大磷酸、工业磷酸一铵等基础化工产品产能,为磷系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保障充足优质的上游原材料。同时调优产品结构,支持传统磷化工企业投资磷酸铁、磷酸铁锂等项目,实现转型。
三、聚要素、强保障,雷厉风行谱写奋发赶超新篇章
(一)“三级联动”解决问题快
建立州级、县(市)、园区三级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形成高效协同畅通工作局面。一是州级建立黔南州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解决了裕能、盛屯等项目急需的能耗、电力、土地等要素保障问题。二是福泉市制定了园区项目优先立项、园区手续优先办理、园区问题优先解决、园区要素优先匹配、园区资金优先保障“五个优先”原则,建立企业“安静生产期”和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实施重大项目县级领导“四包”责任制及亮星公示制、重大项目工地警务室、企业特派员、派工单制、限时办结制等,对重大项目实行全周期服务、全天候响应。三是黔南高新区制定了一张作战图、一揽调度表、一个责任表、一套审批图“四个一”工作机制,建立了项目建设及要素保障情况表、工作交办清单“一表一清单”周调度制度。今年以来,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306个,解决率达83.84%。
(二)“区企合一”决策速度快
黔南高新区实施企业化管理方式,构建“公司+管委会”运营模式。一是聚焦园区发展主责主业,将招商引资、项目服务、规划建设三个板块作为主轮驱动,全力攻坚项目建设;二是聚焦园区建设环境优化,将经营发展、财务金融、综合事务三个板块作为战斗堡垒,全力保驾护航。三是聚焦园区管理效率提升,实行黔南高新区主持日常工作的党工委副书记、平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及法人“一肩挑”,同时任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授权分管工业,组织召开市委专题会、市政府专题会第一时间解决项目建设存在问题,实现指挥扁平化、决策高效化。
(三)“项目为王”要素保障快
一是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制定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土地、能耗等资源要素保障工作。通过向上争取、对内挖潜,统筹调配等方式,今年以来,就为重大项目保障用地6019亩、能耗159.1万吨标煤,有力推动了项目建设。二是以企业生产需求为核心,“一企一策、特事特办”,全力以赴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园区在建基础设施12个,总投资14.22亿元。今年以来,建成园区道路4.39公里、供水管网3公里、雨污管网6.9公里,新建、迁改供电线路23.49公里。为确保项目顺利投产,黔南高新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采取园区平台公司自建供电线路的方式,简化程序、压缩工期,保障项目供电。三是按照“对上可争资、对外可招商、对内可融资”要求,2022年谋划福泉双龙工业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工程等8个融资项目已到位6.86亿元,双龙精细化工孵化园项目等2个项目到位专项债3.06亿元。帮助磷化新材料、裕能、盛屯等企业申报新动能等基金15亿元。
黔南高新区作为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一核两区”布局中“一核”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撬动能力强、空间承载能力大、要素集聚的相对优势。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抢抓产业风口中市场需求大、投资意愿强等机遇,围绕正极、电解质及配套材料等产品补齐、补强链条,力争实现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2022年有看头、2023年出势头、2024年成龙头的发展目标,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