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早上7:40,一位中年神色焦急的男子来到了航天七三一医院急诊科。此时处暑已过,北京的清晨只有20度上下,但他却因为焦急和奔跑而满头大汗,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分诊台气喘吁吁的说,“大夫,赶快看看我爸,他突然说不出来话了,而且左边身子没劲,走不了路。”
当时正值交班,在场的急诊科主任代明岩立刻询问,“这种情况多长时间了?”在得到“起码有两个小时”的回答后,她的神经,立刻就紧绷了起来。
“言语不利伴左侧肢体力活动不灵2小时,立即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急诊化验、急查头颅CT,请神经内科会诊!”一系列的医嘱命令,连珠炮般地从代明岩嘴中蹦了出来。
得到消息后,神经内科专家也立刻以最快的速度来到急诊科,经过进一步评估,确定符合溶栓指征,很快入住神经内科病房,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虽然病患及家属都面露笑容,但医生并没有放松警惕,凭借专业的医疗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告诉他们,这可能仅仅是个开始。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在徐长波主任的带领下密切监护病人生命体征,随时准备应对病情变化。
当日下午两点零五分,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更加严峻的考验真的来了。
患者突然意识不清,极短的时间内,左侧瞳孔变大,左侧肢体肌力0级,血氧饱和度骤降,呼吸急促。在拿到排除出血,确定脑干梗死的CT结果后,凶险的病情让经验丰富的医生也倒抽了一口凉气。
面对急危重症,七三一医院的医生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启动全力抢救,脑卒中绿色通道再次启动,麻醉科副主任代岱提着抢救箱飞奔而至,第一时间气管插管,刚刚下了手术台的神经外科副主任马仁政没有休息一分钟,立刻与患者家属沟通并在取得同意后,决定对患者实施取栓手术。
下午三点整,繁琐的术前准备完成,神经外科副主任马仁政和护士长王丹、CCU护士长金悦开始为患者行颅内动脉腔内血栓取出术。术中,在完成血管造影后,基底动脉顶端不显影,“基底动脉末端闭塞”诊断明确。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开通血管,恢复灌注,又让患者经历最小的风险?难题再一次出现。经过短暂的手术讨论后,马仁政决定应用有“为卒中治疗打开一扇崭新大门”的SWIM技术。凭借医护人员丰富的学识、先进且对症技术和温柔且顺滑的操作,血栓被顺利取出体外,看到血液顺畅流过再通的血管,导管室内外所有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手术成功并不是医治的结束,从手术台下来,接力棒交到了ICU的手中,带着转运呼吸机的监护室医生护士护送患者平安返回监护室。
至此,病情终于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病人醒了”“肢体能动了”“复查片子没看到出血”“呼吸机可以停了”“拔管了”“可以进行交流了”“患者愈后良好,即将出院”……一个接一个好消息纷至传来。而参与此次脑卒中救治并成功通过考验的七三一医护人员则纷纷表示,一个个好消息让所有人收获满满!救死扶伤,再苦再累,值了。
事实上,航天七三一医院就像是一部庞大而精密的机器,对于任何病患,无论病情是否紧急,都有其成熟的应对方案。只要病人来到医院,就会有一根看不见的线,把可能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串联起来,并让他们保持战时状态。比如前文中提到的脑卒中急救,除了提到的医护人员之外,院领导、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医务部、护理部、采购部、药学部、后勤保障部的相关领导、医护人员和团队,全部各司其职,枕戈待旦,这才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对于这根看不见的线,被航天七三一医院院长彭望书总结为,“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多学科协同诊治,多部门协同保障。”
巧合的是,就在手术的前一天,彭望书在医院周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要把我院建成京西南一流的三级医院、要打造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发展老年医学、微创介入、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此次神经介入术的成功,是七三一医院学科建设的进步,也是微创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是对七三一医院“十四五”期间建设理念的践行,毫无疑问,也将是北京西南地区和其他地区病患的福音。
【链接】科普时间
基底动脉是由双侧椎动脉汇合而成,其发出双侧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及脑桥动脉,供应小脑、脑干、大脑枕叶区域的供血。基底动脉闭塞导致的脑梗死是临床上最为严重的一个类型,它可以导致脑干、小脑的急性坏死,由于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之所在,控制人体的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死亡。
脑梗死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目前仍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质量生存时间的重要疾病之一,让普通人掌握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就诊、早治疗,仍是目前我国神经疾病预防治疗的重要任务。
七三一医院加强卒中防治中心建设,努力提高急性脑卒中的预防治疗水平,积极开展神经介入微创治疗技术,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预防卒中发病,给更多的卒中患者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