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名列其中。传统节日丰富的民俗、庆祝活动,凝聚着国家或民族的心理、情感和期盼,是民族文化情感的认同和皈依。在四大传统节日里,端午节有着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标志,我们应为端午放声歌唱。
为端午放歌,是因为它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端午节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这个节日有20多种叫法,如龙舟节、天中节、浴兰节,解粽节、女儿节、端礼节、菖蒲节,等等。但,目前人们最熟悉的叫法就是端午节了。“端”为开始之意,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端五”。南宋文学家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这样表述“端”:“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从“端五”到“端午”,源自我国古代常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方法。用地支推演,农历(夏历)的正月为寅月,到五月就是午月。按照一天十二个时辰计算,午时正是“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在古代“五”与“午”通用,“端五”便成了“端午”。
为端午放歌,是因为它有着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端午节的民俗和活动与此时的季节物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这时节,“三夏”正忙,天气炎热,降水增多,河水暴涨,一些季节性疾病也渐多,所以产生了许多民俗和活动,以适应阳气的充盛。主要民俗和活动有:挂艾草、挂钟馗像、赛龙舟、采药、斗草、沐兰、挂倒灾葫芦等。以沐兰为例,戴德所著《大戴札记》记载,取“兰”放入热水中可以沐浴,以驱除邪气,治疗皮肤病。但“兰”并非现在的兰花,而是“佩兰”,非常难得,所以人们便开始用艾草,莒蒲等带有芳香的植物沐浴。元代诗人舒頔《小重山·端午》中曰:“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在这里,诗人着重描写了端午时节,家家户户庆祝节日的喜庆气氛。
为端午放歌,是因为它寄托着中华民族对先贤的敬仰。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民间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三种。这三种传说虽各不相同,但共同点都是为了纪念民族先贤。一种传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到目前仍在江浙一带流传。相传吴国君主夫差听信谗言,欲杀伍子胥。伍子胥激昂争辩,夫差大怒,令人将他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在五月五日这天扔进了钱塘江。后来,吴国被越国所灭,人们怀念这位重臣,便在五月五日进行祭拜活动。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曹娥。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位叫曹娥的女孩,年仅14岁,她的父亲因突发事件掉入江中,几天过后不见尸体。曹娥在五月五日跳入江中,五月十日上岸将他父亲的尸体打捞上来。这在当时传为神话,县令听后差人为曹娥立碑,传扬此事。再有一种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才华横溢,目光长远,深受赏识。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屈原遭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痛欲绝,便在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于是,楚国人便纷纷来到汨罗江,驾船寻找他的尸体。人们怕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便将随身携带的食物扔进江中,吸引鱼虾来食,后来逐渐形成了今天食粽子的习俗。宋代诗人张耒在《和端午》中曰:“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这正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无数先贤的深切哀思和崇高敬仰。
今天我们庆贺端午,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文明的标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传承。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