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打造创新引擎构建智能传染产业生态链
时间:2021年9月24日14:00
地址:净月喜来登酒店3厅
何首鹏: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企业家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在此和大家共同关注传感器产业的发展,首先我代表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协办方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吉林省企业联合会、吉林省企业家协会,向与会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现如今,数据与信息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控制,已经走入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所有的数据获得都需要传感器,没有传感器相当于没有了感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传感器产业已经成为智能应用赛道的关键,今天各位相关人士,将围绕传感器产业发展、产业生态、产业集群等议题开展深入的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新时期传感器产业发展的问题瓶颈、机遇挑战、可行路径、合作可能。
本次论坛分两个议程:领导致辞、四位嘉宾围绕打造创新引擎构建智能传感产业生态链展开对话。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论坛的到场嘉宾:
史向辉 中国企联党委委员、常务副理事长方 明 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刘大蔚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处处长倪国东 长春荣德光学有限公司总经理沈 宁 金沙江资本常务副总裁、吉林省世纪金沙江实业公司董事长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史向辉先生来到本论坛,下面进行大会第一项议程,有请史理事长为论坛致辞。
《致辞》
史向辉: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能与大家相聚在打造创新引擎、构建智能传感产业生态链的论坛,本场论坛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协办方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吉林省企业联合会、吉林省企业家协会,长春理工大学作为支持单位是非常重要的平行论坛。
我代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向今天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专家、新闻媒体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传感器这么专业的细分领域,作为论坛的主题?有三点考虑:
第一、传感器产业重要的战略地位。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用、民用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属于不可或缺的高科技核心组件,传感器产业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扶持行业,在国家发改委最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将光电子元器件、传感器、新型机电元器件制造作为鼓励类产业,传感器产业也被国家列为强基工程,在强基工程中列为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尤其是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发展中国自己的高科技组件,已经成为保障国家战略重要的一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传感器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传感器广泛的应用场景。
传感器像人的五官一样,是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随着5G、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传感器这个概念对于大众来说都不再陌生,传感器的应用将涉及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生物医疗、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海洋探测等诸多所有信息化智能化领域,实现万物互联、万物智联不可或缺的部件。2023年国内传感器的市场规模预计可以达到2580亿人民币左右,其中吉林省数字吉林建设,以及汽车、轨道交通、石油化工等产业都对传感器需求强劲。暖场的短片里面有一句话是传感器无处不在,未来物联网有多大的市场,智能传感器就有多大的作为。
第三、传感器产业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本次高峰论坛的东道主——吉林省,探讨传感器发展的诸多可能性,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为什么这样讲?长春是我国光学事业的基地,也是培养光学人才的摇篮,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王大珩院士,亲自创建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长春光机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前身),为我国光学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经过多年的积淀,如今长春在光学领域拥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人才、科技、创新优势,尤其在光传感器细分领域,吉林省更是当仁不让国内龙头和产业基地。荣德光学也是非常知名的企业,依托现有优势把资源整合好,吉林省完全有条件把传感器产业做强做优做大,做出品牌。
以传感器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力最强,渗透性最广的产业之一,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非常明显。
从全国来看,合肥的半导体产业的集群集聚,南昌LED产业发展壮大,标志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崛起,重庆、河南、贵州、武汉纷纷围绕集成电路、大数据、光电子产业布局,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实现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弯道超车。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壮大,必将为吉林省率先实现东北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传感器有这样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样广泛的市场应用,又在吉林省拥有如此明显的比较优势,我们必然要抓住这片蓝海市场,在“十四五”期间下足力气做大文章做好文章,要让传感器契合今天论坛打造创新引擎的主题,为产业创新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名片、新支柱。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何首鹏:听了您的发言让我们对发展传感器行业充满信心,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史理事长的致辞。下面进入大会的第二个议程对话环节,围绕打造创新引擎,构建智能传感产业生态链的主题,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金融家四方代表共同探讨,下面有请对话嘉宾上台入座。
《圆桌论坛》
方 明 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刘大蔚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处处长倪国东 长春荣德光学有限公司总经理沈 宁 金沙江资本常务副总裁、吉林省世纪金沙江实业公司董事长何首鹏:传感器对生产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似乎人们没有重视起来,对传感器产业的关注远不如芯片关注。今天请方院长给大家介绍一下,您在电子信息领域工作多年,请您从专业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下传感器,也介绍一下传感器产业的现状。
方明:谢谢主持人,首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传感器,所谓传感器它用某一种方式感知被测单位的物理量,之后把物理量进行传输、存储、记录、显示、系统控制。显然,传感器在大家生活当中应该是接触非常多,比如每个人戴的智能手表,不仅能够看时间,另外一个功能测心率,这个是典型的传感器应用。再有像智能眼镜,不仅透过眼镜看事物,还能拍照感知到外界的环境,这是传感器几个典型的应用。
传感器从类型上划分,类似于人一样,比如传感器眼睛视觉、鼻子嗅觉传感器、耳朵是听觉传感器、舌头属于味觉传感器、皮肤是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际上在工业生产或者产业实际当中应用的更多,这是传感器日常生活中的分类。
传感器可以说它的战略地位非常高,可以回顾一下芯片产业的发展。实际上芯片产业主要解决计算,传感器主要解决视觉感知,通信产业主要解决数据传输,实际上这三大产业构成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显然,回顾以前芯片发展的历程当中,微电子技术发展在生活和产业当中,更多是注重应用层面,我们并没有特别的去重视芯片技术的开发以及芯片技术的研究,实际上导致目前产业的现状,芯片严重受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出现卡脖子的现象。
传感器也是一样的,因为传感器里面不仅包括芯片,还包括基础工艺、工业软件。这些如果到今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下一个卡脖子的领域一定是智能传感器这个领域。
何首鹏:看起来传感器的国产化还是十分紧迫的事情。
方明:传感器据不完全统计,民品的应用传感器大概有60%以上依赖于进口,如果是高端精密仪器和大型装备和对国家安全领域,90%以上都是依赖于进口,所以我们去解决产业链依赖进口问题,实际上迫在眉睫。
何首鹏:对我国来说传感器真的是太重要了,年初理工大学校长曾经向省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打造传感器传感感知的技术高地,并且纳入吉林省“十四五”规划当中,可见咱们学校早已预见到传感器是下一步科研攻关的重点,您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报告吗?
方明:好的,中国在2018年左右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吉林省也紧接着去布局,我们理工大学想为国家做什么事呢?人工智能包括感知系统、控制系统、计算系统,计算系统就是计算机,计算机回顾一下发展历程,中国应该发展的非常好了。通信系统像华为引导5G技术和其他的通信技术,实际上发展的也非常前端。唯独传感器尽管很重要,由于技术的隐蔽性没有得到重视,一个设备可能做的很尖端,发现里面的传感器都是进口的,或许我们能进口到元器件,设计的时候都是用国外的工业软件,当我们想去自己设计传感器的时候发现没有工具、没有材料、没有技术,这些东西可能是导致传感器产业不能快速形成产业链的根源。
之后我们去思考,传感器怎么去引导吉林省或者给吉林省提一些建议,让它布局这个产业链?这时候我们选中了传感器,同时也大量的做了一些调研,比如从人才基础上、产业基础上、研究院所布局上、企业产品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上做了充分的调研,后来发现做传感器应该是吉林省比较好的产业领域。当时报告提供了两个案例,一个是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调研传感器应该有多少种,刚才的大视频也看到智能网联汽车里面有上百种传感器,比较典型的是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这些东西调研的时候感觉非常痛心,吉林省和全国有很多能做传感器的,但是真正用的传感器都是国外的,所以里面有很多的技术壁垒,一会具体聊。
再调研一个产业是智慧农业,比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秸秆覆盖率传感器、拖拉机在哪个位置,我能够获取播种机面积或者播种有多少落籽数等等,这都是传感器的应用场所。传感器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它就深入到各行各业当中,所以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它也确实是卡脖子的领域。
何首鹏:咱们传感器从产品技术本身和传感器整个产业方向,它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的?
方明:传感器这个技术本身想从两个角度给大家汇报,一是产品角度;二是产业角度。
传感器的产品大家也能够感觉到,传感器它逐渐向智能化、微小化、集成化、网络化发展。
什么是智能化?传感器采集到温度信号,立刻传感器报警。大家应该能够感知得到,普通的摄象头拍照之后,知道额头的温度升高了,这个东西往往现在传到后台进行计算,新型计算机端进行处理,直接知道你的温度高于36.5度马上报警,还有摄像机不仅能够判断还能发声,进入我这个区域报警,这是传感器智能化发展。
传感器的微型化,比如说我戴的手表或者皮下安的传感器探测身体信号。集成化像智能网联汽车需要探测周围的环境,一方面可以用视觉,摄像机很容易受到天气、光线、噪声的干扰,它的优点是什么?信号采集量比较大,它是一个人或者是拖拉机或者是什么样的障碍物进行分析,它有缺点有优点。比如毫米波雷达,尽管它的分辨率比较低,但能知道这个材质。从这两个角度是不是把它们融合在一起?这样能达到冗余的鲁棒性这么一个目标。
网络化,把多个传感器融合在一个系统当中,互相能够通信,能够达到传感能力提高的目的。普通的计算机如果不上网感觉做不了太多的事,如果一旦联网感觉计算机的能力一下就上升,传感器道理也是一样的。
何首鹏:产业趋势又是怎么样的?
方明:我简单谈一下我的见解,我从学术角度给大家谈一谈。传感器任何一个产业链可以分为三段:高端(上游)、中端(中游)、底端(下游),我们看中国很多的产业都是在应用领域做的非常好,中端也做的非常好,一旦到高端发现很多东西都是国外的,比如说苹果手机,类似这个产业我们能做的很好,有代工厂能做的很好,但是你去拆开手机之后,里面核心的器件是谁做的?代工能拿到的利润是多少?你发现在这种产业当中,我们即使做了很多,最后核心科技没有掌握。所以我们做传感器也是一样,传感器一定要做高端的传感器,之后我们去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控制产业链的布局或者发展,所以产业链的趋势也是一样的,高端一定是大家盯着的,之后大家是集中精力发展,获取高利润高回报,支撑行业产业以及国家的快速进步,我觉得这是趋势。
何首鹏:方院长从专家的视角讲发展传感器产业的意义和趋势,吉林省是老工业基地,在传感器产业方面尤其是光学传感器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基础,刘处长您作为行业政府领导,想请您介绍一下吉林省发展传感器一些基础情况。
刘大蔚:刚才方院长给我们上了一堂科普课,让我们对传感器的细分领域、应用空间、未来产业发展,让我们更加认识到这个产业的重要性。史先生在致辞当中也介绍了吉林省的优势基础,长春市是新中国光学科学、光电产业的基地也是摇篮,作为老工业基地在过去的发展中,孕育出了一批科技成果,一批科技人才和一批企业和一批创新产品。对于吉林省最大的基础,传感器最强的基础也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就是科研力量,我们有长春理工大学既做基础理论研究又做学科建设和培养人才,我们有中科院的长春光机所(中科院最大的科研院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一些高校组建起系统科研的能力和基础。这种能力和基础不是说发达地区有资本就短时间驱动起来或者积淀下来。
第二个,从过去发展来看,我们也形成了一批企业,传感器领域全省有40多户,特别是位移传感器、编码器领域,基本上处在头部企业。比如说长光禹衡、荣德光学这些都是在细分领域处于比较头部的企业。再有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建立了一批研发平台,全省现在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共建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功能中心、创新中心总共有8家,这些重大的创新研发平台,奠定科研基础向产品端转化的能力提供平台支撑,我们也有数据统计,在过去几年当中光电产业传感器领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两项。其中有一些成果已经实现了转化,孕育到领域。还有统计,我们在细分领域当中有7项可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处于领跑的阶段。16项成果处于国际上并跑的阶段,当然这都是单项的,从整个系统上来看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从传感器研发、材料、部件、组件、模具全产业链系统体系,这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从优势上看,产业基础是它发展的根基,市场应用正是吉林最大的优势。方院长也提到我们有最大的汽车工业,省属自己产能在170万辆,如果加上零部件配套,去年在全国是第二位接近270万辆的产量,一台车有100种类传感器需求,100种乘200万你想这个数据有多大?而且吉林省也是农业大省,总书记去年到吉林省视察提出保护黑土地,今年的春天吉林省在农安县小合隆地区开展了智能农机运行,在行走机械领域土壤、温度、播种、深度、耕保、耕植,在一个区域里完成了智能化春耕。我们本身有很大市场应用空间,现在我们也有企业,对于吉林省发展传感器领域确实有其他地区当前不可比拟的优势。
何首鹏:刘处长介绍了吉林省传感器产业的基础情况,方院长您在科研的第一线,吉林省最大的优势在传感器领域是科研,您能给大家说一说吉林省传感器产业,在科技方面都有哪些具体的优势?
方明:吉林省在传感器领域还是有很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几个方面:一是科研院所,最大的优势长春光机所,长春光机所整个产业链布局非常完善,可以誉为中国甚至世界科技人才基地。再一个应化所,里面对于材料机理研究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高校的角度主要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里面以王院士牵头人工智能发源地,我们做传感器不可避免要往智能传感器高度上发展,所以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并不可少,所以这是我们吉林省最大的优势。
再一个优势是长春理工大学,前身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学加精密机械就是传感器的两大特性,再一个精密机械微小型。所以长春光机学院可以说是光学英才的摇篮,前一段时间去中山参加光博会,发现长春理工大学的校友非常多,几乎遍布光电产业的各个领域。当时一个校友开玩笑,光电企业里一定会有长春理工大学的校友。
再是企业领域,荣德光学、禹衡光学都在做高端的编码器,这个编码器应该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一席之地,长春理工大学孵化企业吉林省福斯匹克,他们都是做芯片,那就是光学的传感器,他们都是有强劲的发展势头,所以这个是企业的角度。
再从产业的角度,吉林省中科、长客、一汽、吉林油田、中石化等等,这些大型的企业都坐落在吉林省,这些企业从低端一直到高端,他们的产品都不可避免会应用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所以从这个角度能看得到,传感器在吉林省有极大的产业前景。再者,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企业也有极大的吸引力,华为在长春建设了华为研究院,致力于光电子产业的发展。
科大讯飞想打造智能小镇,中航科技打算建航空智能产业园。现在这些都在稳步的推进,不管怎么样至少我们能够看得到,在中国这种大型、高端、智能化企业对于长春是青睐的,也就是说我们有吸引它的地方,这个是我们能够有信心建立智能化产业链非常大的信心。
何首鹏:刘处长和方院长,吉林省传感器基础情况和技术优势给大家做了分析判断,下面把话题交给荣德光学的倪总,您致力于传感器产业研发20多年,请您从企业经营和市场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下,当下传感器市场应用情况和企业经营情况。
倪国东:刚才方院长和刘处把吉林省的优势讲的非常清晰,荣德主要以研发生产销售传感器为主,企业从2006年到现在经营15年,产品有100多个品种20多个品类,主要的应用方向是智能制造、自动化产业、数控设备、机器人行业,更重要的领域军工和航天领域,比如坦克、旋转的雷达。民用更广泛了,衣食住行都和传感器相关。
企业在六七年时间里开发了自己传感器专业芯片,芯片已经是全球的芯片慌,我们企业在6年前开发了自己专业的芯片。芯片有了以后,实际上应该感觉到芯片未来的需求量很大,除了传感器芯片之外,传感器的材料从我的感知上来说更重要,处理芯片之前是感知芯片,刚才方院长讲了传感器的高端需求和中低端市场的情况,我们企业和市场的结合度比较高,这两年市场需求属于井喷式发展。原因是和市场相关主要是智能制造和各方面领域在自动化领域进步,传感器未来的空间特别巨大,中国的市场应该是最前沿的需求,去年不完全统计,中国传感器需求达到2000亿左右的市场,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发展和自动化智能需求,穿戴、智能家居达到万亿美元的市场需求,作为企业来讲是速度位移传感器,传感器是一个大类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种,传感器有两三万种之多,随着市场的进步,原来几千种,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进步,开发出各种需求的传感器,包括小型化、微型化、智能化,它在需求当中不断的发展进步。
所以让我从企业角度讲市场需求,2016年感受传感器刚刚有需求,2017年走入低谷期,年、2019年有上扬的状态,2020、2021年全球都在追逐这个产业。2021年省政府的推动下,我们也参与了传感器产业园的规划,市场的推动和市场的主导,企业经营化会把需求推动的速度更快。
何首鹏:沈总,从投资的角度您对传感器市场怎么样的判断?
沈宁:刚才通过方院长、刘处长、倪总发言,首先我理解传感器应该是工业系统的神经系统,不知道我这个定义准不准。因为在智能制造中,神经系统那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就和人似的,如果神经系统瘫痪,整个系统就瘫痪了。
第二个,市场规模。因为我们重点要了解市场规模,2019年查了相关资料,中国的市场亿,2021年预计市场规模达到2951亿。这个市场规模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金沙江对传感器的前景非常看好,投资大家要看理念看发展,这个发展的前景是无可替代的。我们还发现一个重大问题,中国传感器所有的人才,基本上90%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而且我们对高端传感器调研之后,80%左右都集中在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算了算比例应该是日本占27%,美国占20%,德国占15%-17%,韩国占13%,咱们占据的市场是很小的一块份额,但是高端产品是未来发展重点方向,智能制造像工业5.0,从数字制造向智能制造进行转换,要赶上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长春理工大学所有高端的制造基础都有,只是没有把成果进行转化,没有把成果产业化。所以我认为,传感器发展的前景非常大,只要我们把技术成果进行落地和转化以后,它会带动长春高端制造的发展,前景是特别广阔的。
何首鹏:传感器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吉林省传感器各方资源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下面是如何让科研成果有效的对接市场需求,下面请各位嘉宾从产业链条的角度上,判断分析一下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方明:刚才沈总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对我个人的认知来看,资本对于每一个产业实际上作用是非同小可影响非常大,让我去分析产业链里面的不足我提几点:
一是一定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这个广泛共识第一个就是政府,政府制定政策引领、目标设置上要达成共识。第二个是学术界,我们有了这个目标,如何去攻关关键技术?
这个是学术界和科研院所应该做的事情,他们愿不愿意做?如何去做?回报是什么?第三个是企业界和产业界,它要去生产制作销售,这些东西如何去达成共识?
二是在产业链当中,它真有难度。这个东西不是说做就能做得出来的,比如说制作传感器需要材料,材料的机理是什么?没有几个自然基金支持做不出来,第二个我们知道是这么做的,拿什么东西把它表现出来设计出来?之后发现软件也是卡脖子的东西。并且它涉及到多学科交叉,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等,交叉的技术难度一下就上来了,我们究竟能不能潜心攻关、科研、研究,之后去服务微小的传感器。
三是产业化能力不足,我们有一些传感器产业,但是在往高精尖装备应用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力不从心,比如封装技术、测试技术、稳定性、可靠性鲁棒性,这些东西会制约向高端应用,把我们卡住了。再是资源相对分散,有一些小型企业或者中大型企业,每一个企业做的产品是产业链当中的分布,用当前比较流行的话说内卷比较严重互相竞争,很难对外形成统一的市场对接,所以在这个上面也是难点。再一个高端人才引入上也是难点,在每一个行业需要领军人才,他能够把这个产业做的很好,这是一个标杆作用。所以我们在国际级领军人才的引入上,我们也会感觉到很多障碍,这是我的一些浅见。
何首鹏:刘处长,咱们要做好一个产业牵扯到生产体系、科研体系,您在这方面觉得是怎么样的情况?有哪些建议。
刘大蔚:刚才方院长从政府、科研、市场、人才多个纬度把这个问题点出来了,但是这里面要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关系,我个人观点一个产业的推动和发展当中,政府肯定是不能大包大揽,你市场的敏感性肯定不如企业家,研究科研的深度赶不上科研院所和高校,你又不能放任不管,放任不管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有好东西在转化的过程差临门一脚,好的东西出来之后在市场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当中,在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这个产业又被扼杀住了,政府在这个里面更重要的是把资源整合好,把科研方面、生产制造方面、资本方面,要素供给和资源提供好,提供给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投资平台,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应该怎么发展。这是第一个,我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放任不管。
第二个,形成共识非常重要,吉林是老工业基地,对外的符号别人不知道吉林长春还有传感器,有大众车、走在路上有高铁可能就没了。重化工业投资体量大,产出体量大,一个产业的规模2000多亿,省内一汽一个企业就4000多亿,一个集化接近600亿,这种重化工业和高精尖产业不一样,原来还是资源型产业,比如煤矿、铁矿、林业,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重投入也重产出,这种认识是不够的,要形成共识。今天来了很多开发区的领导同志,具体在生产力布局方面,小的将来肯定会大,而且它能起到关键核心掌控能力的作用,我们也要形成这种共识,大的抓住肯定不放,小的把它从小培育起来,把它发扬做大。这是我考虑的两个问题和建议。
何首鹏:倪总,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倪国东:刘处我说的很认可,如果以政府为引导会有市场方向的不明确性,作为企业一直在接触市场,对于市场的需求和前瞻性都是企业每天面临的问题,研发方向和产业化方向都是企业息息相关的,像我们的传感器涉及到光机电软,产业化方向的时候,元器件、人员培训、资金方向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包括政府的引导方向是不是绿色方向?是不是国家正在推行的方向?第一关注的是政府推动和市场需求,包括未来大的方向,包括科研方向。科研方向和哪些科研院所相关,就我们个人而言没有那么多的博士生研究生,我们对前沿掌控需要研发投入,我认为真正传感器的方向应该是产学研结合用没问题,应该是企业为主导定位市场需求,由政府搭建平台做引导,由科研院所完成攻关项目,比如材料、基础科研、芯片、人才的培养,这样的话形成了企业有用,政府有推动有引导,加上沈总资金的投入,这样的话产学研用才能真正有效,让企业有专业的路线走,而不是什么都去做,什么都做的话可能什么都做不强,从企业角度讲把市场引导方向看明确,和政府方向对接好,和大专院校人员的培训做好,把企业插上资本的翅膀,才能让企业在产业化上腾飞。
何首鹏:沈总,咱们从资本角度更关注企业的经营,从传感器产业当中更关注它的发展空间溢价能力,您觉得吉林省在传感器产业方面,投资方面更看重的是哪些问题?更想提出哪些具体的建议?
沈宁:刚才刘处和倪总谈的非常透彻,金沙江一直特别关注颠覆性技术,我认为传感器向智能5.0发展的时候,它就是一个颠覆性技术的关键环节。第二个我说一下金沙江的情况,金沙江从2003年成立,现在2020年投资界里已经排名全国第五,这几年有滴滴出行、国能股份等等,都是做的天使投资。我们的想法是对初创企业肯定会加大投入,初创企业是投资的主体方向。去年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计划初步这样考虑。
第一步先和政府设立产业基金,重点对传感器方面的企业进行重点投入。
第二步在适当的时候,比如产业园都建立起来,我们准备引入创业投资基金,对一些没有成果转化的企业,它的技术已经具有最前端最前沿,也是国家战略最需求的方面,可以在技术的基础上直接以创业投资基金做天使级的投资,这个钱对于企业支持力度是最大的。此外,由于园区的发展和项目的发展,这个项目肯定会壮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需求量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考虑第三步。
第三步可以发行基金,作为初创产业的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入。
何首鹏:各位嘉宾对传感器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诊断和分析,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接下来请刘处长介绍一下吉林省政府在传感器产业未来的发展上,都有哪些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
刘大蔚: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光电传感器产业,今年在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纲要当中,有专门的篇章规划光电信息产业,包括传感器产业。今年省政府也发布了吉林省产业新格局的文件,其中提出三个万亿亿、五个千亿级,光电产业也名列其中。同时工信部门做的规划当中传感器也是重点领域,前不久科技厅、工信厅、省企联、长春理工大学陆续拿出来几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建议,景俊海书记作出了批示,对我们下一步工作作出了部署,当前发改、工信科技省级部门,正在拟定具体落实政策,工信厅起草促进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意见。
从全省来看,首先是传感器产业已经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领域,在专项规划当中,生产力布局当中都有所体现,实际上省委省政府和地方非常重视和看重传感器产业。
何首鹏:传感器产业发展战略实施是时不我待的事情,是产业发展方向,吉林省在这方面都有哪些重大的举措?
刘大蔚:重大的举措现在正在谋划,有一些已经落下来了,比如顶层设计的规划,还有一些正在谋划和推进,在这里我简单概括的来讲,总体用“四个一”描述。
“一”个出台政策措施(不是意见和规划,几条或者几十条),包括对以往政策梳理再聚焦再集中,实际上对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科创企业,从国家到省委甚至大的开发区都有,这些我们还要再梳理再聚焦,针对传感器行业要量身订作。
打造“一”个平台长春传感器产业园,政府搭建了一个平台,能够招商引资、落位、成果转化的平台。
组建“一”批联合攻关,有一个产业特别需要攻关的领域,单靠一两个企业和一两个地区是很难的,国家在组织方面很有经验,实践的效果也非常好,跨地区、跨行业、跨应用领域的联合攻关,把技术元器件、基础材料、技术工艺、封装、包括再往下的应用联合攻关,这是已经有的,各企业之间有关联,高校科研院所都有关联。
推出“一”批市场应用替代,很好的科技成果能做出来产品,但是这个产品到底有没有生命力?一定要放在市场当中去看它是否能被应用被受接受,最简单的是组织一批攻关可替代。
一揽子政策、一个平台、一项联合攻关、一批市场应用可替代。
何首鹏:刘处长为我们勾勒出了传感器发展蓝图,也是吉林省重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方向,园区化聚集发展是一条快速的道路,倪总您代表企业界全程参与长春传感器产业园的策划工作,请您介绍一下园区的情况。
倪国东:园区总体设计是140万平方米,总投资110亿,第一期90万平(50万平工业产业园区、40万平商业生活配套),园区基金公司、投资公司、服务公司。还有创新中心规划,集中在大专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由投资公司共同组建创新中心。二期35亿投资整体规模万平方米工业生产区,第一次投资在两年内完成,产业园发展时间在15年,产业园的发展方向前期以速度传感器作为起点以线带面的方式推广,第一期点是以速度传感器为起点整合行业、整合资源,把传感器落到第一期的发展当中,紧随其后的有电容器、多光谱项目。
后期会形成国内各行业传感器的招商推广,有可能会在更多层面上,国内国外产业大力招商引进,包括人才建设和基础设施快速推进。在人才方向上,园区规划未来和大专院校、技校形成人才的需求对接,中国不需要特别多的大学生都进入到企业当中,实际上现在中国最紧缺的产业人才,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急需技师类的人才进入到企业当中,未来园区发展规划当中,也会隐藏人才深层次的培训。所以整个产业园的建设期,应该不会慢于三到四年的时间,运营时间是15年。
何首鹏:吉林省发展传感器产业有良好的科技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最需要的是资本,沈总咱们金沙江集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针对长春传感器产业园这个项目,咱们有哪些具体的实施计划?
沈宁:对于长春传感器产业园,我们从这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先考虑传感器究竟有没有优势,最后我们经过调研以后发现吉林省和长春市在这方面有几大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政策优势(今年8月20日省里公布了16号文,16号文非常重要,对于金融企业可以参照自贸区政策,可以事中事后管理),这个对于我们企业增加了很大的信心,也对后续东北资金不过山海关长期的说法,实际回击了很响亮的耳光,这个对于我们凝聚了信心,我们想吃第一口螃蟹,我们第一个要进入到东北区域投资。所以我们在这个上面想了一种模式,由省企联牵头,金融作为助力加上企业项目上支持,加上上市公司,再加上政府兜底做保驾护航,按照这个模式我们往前行。
我们在往前行的时候首先要做三个方面的支持:一是产业园建设的支持,已经联系了国内比较大的银团,比如交通银行、吉林省银行等等。首先对产业园发债(银企联合发债),保障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园基础建设进行支持。二是和省股权基金、净月开发区、汽开区都进行了联系,他们都愿意给我们大力的支持,按照基金协会的要求放大资本的支持,基金可以对入驻的企业提供40%项目支持。三是联合银行进行投贷联动,由于基金做的保障兜底,银行贷款风险性降了很多,银行也愿意按照同比例进入到项目企业。四是按照初创企业给予资本金,用创业投资基金的方法给予支持。企业只要带着技术来就可以入驻园区,就可以得到它的长久发展。
何首鹏:各位嘉宾把传感器的规划和运营模式做了描述,建设和打造传感器产业园区是构建传感器产业的生态链条,围绕着这个生态链,需要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社会资本形成合力。刘处长从您开始说一下支持的措施,从政府角度针对园区在哪些地方发力支持?
刘大蔚:我概括的讲一句话,企业和科研机构所需要的就是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这话说的挺空,细化来讲。
第一个是要把园区基础设施建好要素配好,对园区有一个宏图的勾画,通过政府可以使用专项债,先把一些公用型的厂房搭建起来,对拿着技术就来的企业,可以降低企业投资的强度,拎包入住。因为科创型企业的特点和资源型企业最大的区别在哪?它有技术缺钱,如果让它从基建开始,让它再做产品生产,再后端拓展市场和应用很累。我们和方院长私下有交流,很多教授、大学老师说让我研究东西肯定行,你把研究的东西卖到哪怎么做大,这个我不灵。我就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减轻科创人员的压力。
第二个得有服务和产业群体相关,教授跑税、跑注册、跑品牌他也很难,最起码在这方面也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园区把基础的硬件做完之后,园区用运营管理团队的模式搞服务,这个服务除了你的研发、你的制造生产,甚至市场都可以来做,因为这个市场是公共的,我拿回来一个订单,比如园区运营公司拿回来一个订单,园区企业谁接都是一样,大家可以整合资源,也可以匹配资源,省得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到外面去跑,服务搞好配套之后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科研和制造方面。
第三个得找金主,此前想组建10亿元规模专项传感器产业发展的基金,把省、市、甚至有一些可以参与的基金构建起来,我们先解决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最开始那一步资本金的问题,后续通过金融手段、产业手段、政府专项扶持基金都可以综合应用。
我想这三个方面给予园区和传感器企业具化的支持。
何首鹏:现在已经有了政府土地建设各方面的支持,怎么样发挥好科研优势?有效支撑传感器产业的快速发展?方院长您可以从科研以及产学研用的角度给大家说一说,咱们是怎么打算支撑园区的建设。
方明:在会前我也看了很多的资料,关于长春国际传感器产业园规划的已经很好的,里面谈一点从科研角度的浅见。建立长春国际传感器产业园一定规格要高、企业要完善,站的视角要宽广视野要大,按照国家级的科创中心体系建设,一方面拉动产业链发展人才布局,另外一方面也对国家级的相关产业产生推动作用。
第二点,一定要走出去,当前吉林省人才、资金、技术都不是特别完善,我们一定要借助南方发达省市的相关产业,我们要去看去学习,学完之后回来要落实。
第三点,引进来,什么意思?要在产业园内建一个中试平台,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他们的研究成果和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引进来和企业进行对接,能够极大的缩短科技成果进行转化。
第四点,任何一个产业实际上一方面是采用自由竞争,另外一方面也要采用资金引导、政策引导。在整个产业链当中或者平台内,哪些链比较薄弱,哪些是企业不愿意做的,因为利润少可能不愿意做,这些东西需要资金或者政府去有力支撑团队,支撑技术环节卡脖子环节,这是我发自内心的一点感触。
何首鹏:政策、科技支持都已经有了,沈总从资本的角度,金沙江集团针对园区如何助力?
沈宁:我先就刚才方教授提出来中试中心的事,这一次设立的基金就有投资方向,要投资设立一个中试基地。为什么要设置中试基地?因为中试基地就是解决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基础性设施,如果没有了中试基地后面相关产业落地非常困难。
第二个,我今天谈一下资本的模式,锐思基金+产业基金+项目贷+政府产业园+项目。为什么我要设立这个模式?这个模式从建立、设立、研发、正式生产,把全环节全产业链,每一个步骤都要把它覆盖。我们资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在每一个部分其实都有它的获利点,比如说在中试平台上,一旦知识产权转化就会里面和技术成果相连接,相连接的技术成果也有我们的利益在里面,包括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等,这些方面全部都聚集在产业园里面,也聚集在资本里面,这样才能和产业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我们才能从一个企业的初创,直至培育,直至辅导,直至上市。在全过程中,我们才能得到最终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最终的想法和意见。
何首鹏:在经济的新常态下,产业园区成为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传感器产业园区的建设万事俱备落地经营,倪总荣德光学是骨干之一,从企业的角度应该怎么样快速实现园区规划的目标?
倪国东:有政府搭台、科研院所做攻关,又有资金的投入,企业应该把产品的导向对接好,去整合好行业内的市场,把自身提高到能对接更高端的市场需求。传感器在中低端上,国内各行各业基本上能占有达到60%-70%,实际上我们企业应该在更高端的市场上发力,我们在人才的规划上也马上进入到三地配合,刚才讲到长春市是总园区,接下来还有三个分园区的规划,涉及到北京园区、杭州园区、深圳园区。实际上在两三年前,我本人对这个产业特别深层次的落实,比如北京是航空航天、军工、大专院校,都在北京地区。分园区的建立也是企业之初做的规划,高端传感器的需要都在国家更重要的层面上,杭州建立分园区是未来的物联网信息化网络化,软件的开发和市场上的人才集聚。
深圳这一块是中国的浅海地区,无论高端产品和前沿产品都在深圳,当时我们走访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给给予了我们支持,包括投资、合作,建博士后工作站。同时走访了中科院深圳先研院,当时中科院长春吉林分院的院长带队到深圳新研院进行了对接,因为有很多开发对接卡脖子的工程和项目,尤其是材料方面,包括人才梯队建设方面,需要我们企业快速的进行对接,在这个层面上快速和吉林省长春市传感器产业园进行快速对接,这是我们企业正在规划和跟进的。
何首鹏: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传感器是最前沿,抓住机遇,发展传感器产业让我们行动起来,时不我待奋发图强,进而有更多的传感器企业感知世界拥抱未来,最后请每位嘉宾为传感器产业发展给出他们的寄予。
刘大蔚:我表达一下我的心情和寄予,首先对“传”字要把学科科研,生产应用、资本、政府正才这条链要传起来,形成系统合力的纽带,齿轮之间相互咬合共同发力。第二个字“感”,传感器本身是要感知世界万物,今天的论坛也是感受,通过本次论坛和传感器发展,也让今天到吉林来的企业感受吉林振兴发展的速度,感受到吉林抓住具体产业的力度,也感受到未来呈现的热度。第三个字用“器”总书记讲过国之重器、国之利器。我们要做好国之重器、国之利器,肯定离不开吉林的传感器,吉林的传感器为国家的总体安全作出贡献,贡献力量。
沈宁:资本助力,科技兴吉,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良的资本服务与入园的企业共同发展。
倪国东:作为先期的入园企业,全力配合省市区政府快速推进产业园的推进,主动快速对接市场成型产品,整合好行业内地区内的资源,争取在不久的将来,长春传感器产业园能够成为省市乃至国家对外输出的亮丽名片。
方明:先说一下伤感,2001年的时间长春市有机会成就中国的长春光谷,因为种种的原因措失了这个机会,今天让我感受到政府界、企业界、资本界、学术界对整个产业链的重视,并且通过园区的建立在建链强链补链的过程当中能够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我相信长春光谷2.0不久就能实现,我们聚焦吉林省放眼全国甚至放眼世界,我们努力拼搏,我相信中国的智能光谷一定会在吉林省呈现。
何首鹏: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对话,今天各个角度充分探讨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瓶颈,也大胆畅想了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正像前面史理事长致辞中所说的,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让传感器产业成为全省的新动力新引擎,为全省实现全方位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感谢现场的嘉宾持续关注,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