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推动农业增产技术革命,他们被誉为种子之父、肥料之父、增产药之父

2024-06-27 21:17 来源:中国周刊网 次阅读
 
推动农业增产技术革命,他们被誉为种子之父、肥料之父、增产药之父

  刚刚过去的5月,是“种子之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三周年的日子。

  “风吹稻田,我就会想起您”。“国之脊梁,功在千秋,国士无双”。举国上下,再一次掀起对老人的深切缅怀。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他生前常挂嘴边的话,刻在墓碑前,花束铺满地。

  袁老走了,但听着他故事长大的一代代年轻人,会顶起国家的未来。

  凡被尊为“某某某之父”的人,一定是属于某一个行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因为有他们的领头羊作用,才有了该行业后续的迅猛发展和强大。

  一粒粮食,牵系社稷安全。

  为了在18亿亩耕地红线内,实现14亿人的粮食自给,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农业增产技术革命,涉种子、化肥、增产药。种子改良了基因,化肥改善了土壤,增产药提升了抗病力。

  因为发明“世纪田王植物营养餐”,使大田作物平均增产10-20%以上,世界生产率科学院(WAPS)院士孙成被誉为“中国肥料之父”;

  因为开辟“增产药”新品类,创立大单品小蓝帽增产药,大大提升了农作物防病抗病及增产能力,在全国推广面积超过百万亩试验田,增产粮食2亿斤以上,李国建被誉为“增产药之父”。

  “每个人的行动和决定,都在塑造着我们的时代。”俄国伟大的思想家普列汉诺夫在其著作《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中揭示。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内文里这样写道。

  从袁隆平到孙成再到李国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让粮食增产,让国人端稳饭碗,从吃饱吃好再到吃出健康。

  他们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是农业革命的引领者,他们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带领人民走向新的高度。

  个人理想牵系国家使命

  “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袁隆平生前这样总结,“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

  1960年前后,国人普遍吃不饱饭。袁隆平生前回忆,“肚子空空,身体没力,双腿没劲。晚上睡觉,被窝冰凉,始终也睡不热,身体没能量嘛”。

  从那时起,他就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追求。

  从1964年开始,他一头扎进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97年开始“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屡创中国粮连翻增产奇迹。“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这是袁老生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在袁隆平的童年记忆里,母亲曾牵着他穿过混乱的人流,满街都是饥民浮肿的脸庞。记者问他:“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袁隆平坚定地回了四个字:“不可能了。”有网友说,这四个字,是他为国家写下的最美情书。

  袁隆平,以个人的理想之光,照亮了国家使命的道路,成为国人心中永恒的丰碑。

  紧追袁老步伐,孙成院士团队发明了“世纪田王植物营养餐”,正在改变农业化肥的主导地位。这项技术通过连续4年的田间试验证明,能够使大田作物平均增产10-20%以上,果蔬、经济作物增产20-30%以上。

  早在20年前,孙成院士团队还发明了专利成果“世纪田王生物有机肥”,创造了助力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高产的奇迹,被广大农民誉为“肥中之王”、“神肥”。

  仰望学习着袁隆平,出身乡村的李国建,从年少时,就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牵连。

  求学期间,李国建每年的学费都是父母辛苦种地凑够的。有一年,他急着要交学费,家里所种的小麦却遇到了赤霉病,量产减半,卖粮食时又因为品质差被压价,最终学费差了很多。

  屋漏偏逢连夜雨。指望秋收的花生能卖个好价钱,不料花生快成熟时又遭遇连阴雨,花生大面积落叶,根茎腐烂几近绝收。当时,父母满脸愁容的模样至今让李国建难以忘怀。从此,一颗责任的“种子”落在他心中。

  “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造出为农作物治病的良药,让广大农民尽量少看老天的脸色,让种地变得更省心、简单。”李国建说。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小蓝帽增产药和他增产中国的梦想。

  粮食自给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他们,又是如何实现个人抱负的?

  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1975年,袁隆平团队培育出的“南优2号”制出了大批种子,平均亩产超400公斤,其增产量超普通水稻30%。

  原来有人讥讽:“三系三系,三代人也搞不成器。”事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

  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的成就;到了2014年,每公顷产量能够达到15吨。

  2020年,湖南省衡南县,第三代杂交水稻实现了亩产1500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袁隆平,他将千年农耕之智慧与现代科技之魔力相融合,铸就了杂交水稻之辉煌史诗。他让古老的种子,涅槃重生。

  孙成院士从事科研工作近 40 年,最大的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是针对我国化肥利用率低、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粮食安全等一些列问题,研制成功的重大发明专利技术成果“世纪田王”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无机缓释复混肥等系列新型缓释肥料,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和“高技术产业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填补了中国和世界高浓度天然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无机缓释复混肥的历史空白。

  2008年,李国建研制出一种新的增产药——凯耘,能治疗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白粉病、叶干病等等。能治病的增产药才是真的增产药!凯耘突破了同类产品之前的单一功能,一投入市场便“惊艳农资界”。

  2009年至2011年,在凯耘基础上,李国建又研制出金帝博增产药(小蓝帽增产药前身),主要是水果类,如葡萄、草莓、苹果等。如今,小蓝帽增产药已经历超1000次试验和300次迭代。

  2022年6月,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苗安乡中勤村种植户曹吉玉,在自己小麦上使用小蓝帽增产药,每亩增产200斤;在玉米上使用,每亩增产二三百斤。

  2022年6月,新乡长垣卫华农场,在2000亩地上使用了小蓝帽增产药,每亩增产200斤。

  2023年9月,河南商丘永城市顺河镇,种植户陈成义的玉米地喷打了小蓝帽增产药后,每亩增产270斤。

  “小蓝帽增产药让我看到国产药的信心。”“小蓝帽增产药为国产增产药树立了一个标准,是种地人心中的神药。”

  他们注重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也更加看重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

  袁隆平,一代农业巨匠,倾尽毕生心血于农田研究。

  他深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农业生态的紧密关联,故此他追求的,不仅仅是粮食的丰盈,更是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他精心研发的杂交水稻,既大幅度提升了粮食产量,又巧妙地守护了农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他为可持续发展的壮丽篇章谱写了辉煌的序曲。

  孙成院士的创新科学成果、能够替代化肥和传统有机肥的“SC植物营养餐”,实现了农业无化肥、无农药、无抗零农残、创高产、绿色发展。对调整中国肥料产业结构,改变几十年来农业化肥的主导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什么要打出“绿色”口号?2017年,李国建去荷兰考察时发现,外国人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认为中国好多食品都是“有毒的”,“在中国以往粗放型农业发展阶段,个别地区大量使用了低劣的农药”就是力证。

  “我想通过这次活动改变世人对中国农业的偏见,新型农药对食品安全是有很大帮助的,近两年餐桌上食物残留物超标事件不断减少就是新兴农药不断变革的结果。通过‘小蓝帽’增产药生产的粮食,符合国家安全绿色标准。‘小蓝帽’增产药的目标是让广大农民依靠它实现增产增收,让中国人都能吃上绿色、健康的粮食。”

  他们立身示范,维护国家与科学的尊严,他们更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


“增产药之父”李国建在走访农户(右二)

  教育与人才培养

  在谈到自己招收弟子的要求时,袁隆平生前曾这样说:“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是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我就不接收你。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

  他生前经常说,“多让年轻人继续学习和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这一点很重要。要创造环境使他们在学术上有建树、在科研上有成果,德才兼备,成长为学术领头人”。

  他犹如明灯,照亮学子前行之路。

  孙成院士因为认真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被科技界誉为“三土院士”,孙成院士爱国奉献、科技沃土的精神也被誉为“三土精神”。在孙成院士“三土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下,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团结到了以孙成院士为代表的院士们周围,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而努力。

  豫之星最大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我觉得就是持续的学习能力。”李国建要求公司的核心员工必须天天读书,交写读书感悟。他买进3000多册经管类精品图书,摆满公司两面墙。

  “高端矛盾胜过低端和谐,高度无知胜过低度的专业。想的未必说的好,说的未必做的好,做的好未必管的好。”这是豫之星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人才科研投入和创新精神是豫之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据介绍,目前,豫之星员工一本占比70%以上,研究生占比15%以上,平均年龄27岁。农业口本科学历以上占比78%以上。毕业生试用期后留存率90%上。

  他们身上散发的,最可贵的是科学家精神与担当。


因开创增产药新品类,李国建被誉为“增产药之父”

  科学家精神与担当

  袁隆平生前为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早上吃了早饭就去下田,带个水壶,两个馒头;中午不回来,一直到下午四点左右才回来。上面太阳晒,很热;下面踩在冷水中,很凉……我每天在几千几万的稻穗里寻找,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像大海捞针一样。”

  为加快水稻培育,袁老生前带着助手辗转多省份,为水稻寻找更温暖的环境。路途中,他把种子绑在腰间,用体温温暖种子从而催芽。长此以往,他落下了腰疾。

  为了科研,他曾在7.7级地震中冲入危房救种子。

  即使重病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在医院,他每天都向医务人员询问:“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袁隆平一生受表彰无数,但他一直惦记的,仍是“下田”。用他的话来说:“一到超级稻田里,我就兴奋起来了,就不累了!”

  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投身于神圣的农业科研事业,彰显出科学家崇高的精神与深重的担当。

  孙成院士指出,通过在不同地域土壤、不同海拔气候、不同作物品种大面积田间试验实践应用证明,“世纪田王植物营养餐”既能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需要,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又能大幅度提升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调整土壤微生态平衡。

  抱定做好药的信念后,每一个新品研发,李国建都“几乎要把自己逼疯”。有段时间李国建在家中闭门试验一种含碘杀菌剂,太投入,忘戴防毒面具。仨月试验成功后,他也因碘中毒“闹肚10多天”。

  当时棉花上有种致命的寄生虫叫“盲蝽蟓”,农户一打药就飞掉,市场上没特效药。李国建决定研制盲蝽蟓杀虫药。

  “反复研制一年多,最终成功。这种药打在棉花苗上,15天后照灭盲蝽蟓,触叶即死,因此取名‘触叶死’。”有经销商感叹:“卖了20多年杀虫剂都没遇到过这么好的药。”当时比普通同类药贵五六倍的“触叶死”,卖到脱销。

  “每当遇到一个新的问题都是一次革新的机会。比如说,突然下雨影响增产、干旱结实率低,突然生病、低温冻害影响增产。每当遇到新问题,我都会带领团队去认真研究克服改进,最终让这些因素对农作物的增产以及健康生长几乎不产生影响。这就让不懂种植的农户更容易种植,让包地大户更省心,每改进一次便突破一次技术壁垒,农户得到了实惠,我们也受益。”李国建讲道。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已历经数万年,人口从百万到80亿。从第一次发明新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又到近现代的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不断试错,不断积累,人类社会一直是渐进式向前发展。当在杰出人物的带领与创造下,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形成一定规模效应的时候,就代表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点赞()
上一条:经营价格力,怎么就成了电商行业的主旋律?2024-06-27
下一条:GROTTO个乐的皮革叙事2024-06-28

相关稿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去世 2021-04-06
每亩多收564斤!小蓝帽增产药助力农户增产增收 2024-05-31
“ChatGPT之父”关于人工智能有哪些新观点 2024-01-22
纳米透皮吸收技术之父张伯科博士:让创新型中药在世界制药之林大放异彩 2022-09-20
用心服务,他们是好样的! 2023-11-30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