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瞭望 | 锻造城市气候韧性

2025-09-02 10:52 来源:新华社 次阅读
 
瞭望 | 锻造城市气候韧性

这个夏天,家住重庆的黄奶奶每天上午10点就会打开空调。“以前每天下午一两点才需要开空调,今年夏天更热了。”她说。

从空调房使用时间延长到车库更易积涝,从航班延误到农田减产,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及其伴生的极端天气,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锻造气候韧性,减轻气候变化对产业、城市和居民的影响和风险,成为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2017年,我国28个城市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2024年,39个城市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在试点带动下,中国城市从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规划、基础设施“生命线”升级、多部门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等维度着手,塑造系统性、智能化、以人为本的气候韧性城市。

1.jpg

秦皇岛市海港区的绿廊绿道(2023年6月3日摄) 杨世尧摄/本刊

将城市升级为气候适应“六边形战士”

地球越来越“热”。世界气象组织确认2024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约1.55℃,首次突破了《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

根据《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在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共同影响下,我国雨涝灾害突出,多地频发破纪录或致灾严重的高温、暴雨、台风、寒潮、强对流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严峻挑战,亟须全面提升气候适应能力。

中国城市在行动。全国多地在前期海绵城市建设基础上,拓展气候适应能力,起步探索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产业、人口空间布局规划,升级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因地制宜保护、恢复、构建自然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气候韧性。

受访专家认为,城市应该对极高风险区域实施人口外迁,将低风险区域作为主要发展区域。产业布局需结合其气候敏感性,例如将数据中心布局在凉爽区域节能增效,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芯片制造等高精尖技术产业选址考量。

升级城市“生命线系统”,让城市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更“抗打”、更智能。

极端天气增多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气候变化使冻雨带、覆冰区域北扩,北方多地需提升电网韧性;雨涝灾害频发促使更具韧性的筑路材料研发应用。

为实现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实时感知和快速响应,较多城市为基础设施注入“智慧”韧性,在电网、燃气管网、交通路段、通讯设施布设智能感应、监测、预警系统。比如,上海在下穿式立交桥安装“电子水尺”传感器实时预警积水深度;甘肃白银在综合管廊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管线风险,如电网升温过快、燃气泄漏、水管漏水等。

守护城市“蓝绿空间”,让城市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保有“天然”的气候适应力。

众多城市修复江河、湖泊、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增强其吸水固土功能;同时推动生态廊道、通风廊道、城市绿道等建设,提高绿地率,改善空气流通,缓解“热岛效应”和雾霾。

作为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圳修复和连通山脉、海湾、河流等生态系统,形成“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骨架:山体构成城市冷源与通风廊道,滨海带构成风暴潮缓冲区,水系构成雨洪调蓄通道。2023年“海葵”台风期间,连通的生态廊道有效减缓了山体滑坡、内涝等次生灾害蔓延;2015~2024年,深圳年均热岛强度下降0.05℃,中心城区夏季高温日数显著减少。

科学规划设计是提升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效能的关键。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曹世杰说:“在绿地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其以斑块状分散于城市各处,其气候调节效果优于集中成片,能更有效吸收城市热源。因地制宜的设计可实现降本增效。”

让城市具备应对极端天气强大动员能力

8月2日夜间至6日,深圳遭遇多轮特大暴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雨量均破历史极值。深圳近年发展的人工智能气象预警技术、预警接收—响应部署—处置反馈闭环管理机制、网格员气象灾害防御培训机制,提升了城市对极端天气的应急处置能力,基本安全通过此次防御能力大考。

高效预警——凭借“智霁2.0”、“智瞳2.0”人工智能预报模型,深圳市气象局精准锁定暴雨落区与预警发布时机,发布多次暴雨预警。

部门联动——气象局自动电话叫应各区三防(防汛防旱防风)、水务、交通、城管等部门及各街道、社区责任人共5080人次,及时处置6处小规模山体滑坡、14处挡土墙倒塌、58处短时积水险情。

社区兜底——全市1.9万名基层网格员协助转移安置危险区域群众4680人。

强大动员下,这座人口超千万城市运行秩序未受明显影响。

当前,与深圳一样,较多城市升级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强化社区兜底保障功能,努力织就应对极端天气的强韧网络。

极端天气预警更加精准、及时、到位。多地气象部门采用新型天气雷达、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气象巡查无人机等“黑科技”,让人工智能、物联网、高精度传感技术赋能气象预警,实现极端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预警时空分辨率提升。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期间,“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将0~2小时降水预报精准至5分钟/100米,护航户外竞赛。

同时,各地提升预警信息传达效能。决策服务方面,多地通过自动预警系统和人工补充预警,横向通报多个部门,纵向打通“市—区—镇街”,直达“最后一公里”。对广大民众,多地通过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通讯运营商、网络媒体平台等的联动,确保市民收到短信、新闻等多种形式的预警信息。如重庆“御天”系统每秒发送4500条信息,在1分钟之内,向高风险区域22.8万市民精准推送预警短信。

气候应对跨部门联动更加高效有力。多地制定气象、生态环境、应急、交通、住建等多部门参与的极端天气应急预案,促进数据互通,建立共同会商和响应机制,并通过应急演练强化实效。

气象风险“一张图”数字化治理模式加速发展。湖北黄石交通运输局与气象局签署协议,共建动态更新的“交通气象风险一张图”,设定防御阈值,协同响应。重庆城市内涝风险“一张图”整合气象、水文等42类数据,暴雨时实时呈现风险点,便于快速决策。

社区助力极端天气应对精细到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社区在极端天气应对中承上启下,是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多地通过建立街道—村社区—网格三级预警体系、设立点位责任人、制定疏散路线图、开展演练等方式,发挥社区“毛细血管”优势,确保因地制宜、“不漏一人”。

精细应灾预案。重庆合川区草街街道根据地形制定防洪抢险、地质灾害防御方案,编制10份应急疏散路线图。

多种手段通知到人。如兰州榆中县新营镇八门寺村接到强降雨预警后,微信、电话、敲门、敲锣“齐上阵”,通知危险区域102名群众全部安全撤离。

关注困难群体。深圳坪山区龙田社区暴雨中,志愿者将独居老人背往安全地带。社区联手志愿者对残障人士、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进行“一对一”帮扶。

筑牢灾害防线 提升民生温度

7月下旬,杭州持续高温,快递员、外卖骑手们穿梭在大街小巷。上塘街道瓜山社区的“小哥驿站”里,空调、饮水机、桌椅、微波炉、冲洗区等设施一应俱全。“以前送单间隙只能蹲树荫下,现在能吹空调、热饭、洗澡,跟回了家一样!”送完午餐高峰订单的小李擦着汗笑道。

“小哥驿站”背后,是城市构筑气候韧性的“大文章”,即通过多种举措降低气候变化对人民健康、经济影响。包括通过金融保险帮助受影响的产业和人群重启,监测预警干预气候健康风险,保护户外劳动者等。

气候金融产品对冲经济风险。2024年,水旱灾害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2681.7亿元。一些地方探索金融保险服务分担经济损失。

“养牡蛎就怕风浪,台风季睡不着觉。”青岛牡蛎养殖户吕先生说。6月,青岛首个政策性牡蛎风力气象指数保险落地,吕先生等3位养殖户为7011亩牡蛎投保,保额4557万元,一旦风力指数达到标准即可获赔。

更多创新性气候保险加速落地。四川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光伏项目投保太阳辐射总量指数保险;深圳惠家保对台风、洪水等13种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予以赔付。

“气象+健康”预警与干预降低疾病风险。气候变化加剧健康风险,诱发气候敏感疾病。高温热浪可直接导致热射病等,加重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增加登革热等传染病风险。城市需探索建立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与干预机制,重点关注老人、儿童等脆弱人群。

7月2日,国家疾控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该预警基于高温与疾病的超额死亡率关系,划分5个风险等级,并向公众发布较高及以上风险预警,体现了“气象+健康”深度融合。

湖南郴州、广东广州等地通过专门平台、新媒体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提供普适性防暑建议,并针对老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劳动者等重点人群提供差异化指导。

受访专家建议,增强气候健康干预需推动社区诊所与网格员合作,在高风险期筛查干预慢性病患者、高龄独居老人等;加强气候变化相关传染病监测评估,研究病媒生物(如蚊虫、隐翅虫)与温湿度变化等因素的关系。

护航户外劳动者。炎夏中,外卖员、快递员、建筑工、环卫工等户外劳动者承受着“烤验”。体内产热与环境高温叠加,极易导致热射病等严重问题。全国多地正通过限制高温作业时间、布设“清凉驿站”等措施保护其健康。

“当我们说一个人具有韧性,是指他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调整自己,延续并迸发生命力。城市亦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郑艳说,“从规划建设到机制调动,再到人文关怀,更多中国城市正锻造气候韧性,让城市与居民在风云变幻中始终安稳前行。”

点赞()
上一条:北京: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碳排放显著下降2024-08-01
下一条: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登亚洲2025-09-16

相关稿件

瞭望 | 白银:黄土高原城市探路更具承载力 2025-09-02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 2023-08-12
让文化“活起来” 2023五粮液文化酒主题探索馆在成都开馆 2023-04-13
【三农瞭望】法治为“买青山”模式降风险 2024-02-20
新华社瞭望智库联合民生银行发布 《“百城、千街、万店” 消费指数报告》 2023-11-16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