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春江畔的山水之间,一家名为旭日鞋业的制造企业,正以新的节奏更新每一道工序。曾经依靠经验的生产车间,如今多了传感器与算法的参与,这一切都离不开总经理童国磊的推动。“一双好鞋,走出去的是路,走出来的是品牌。”在他看来,鞋子不仅是工厂的产品,更是承载文化与技术的生活载体。
走出一条鞋业科技之路
童国磊毕业于软件技术专业,随后赴日本丽泽大学深造经营学。这段跨界求学经历,使他在技术与管理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也为重塑传统制造业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担任桐庐旭日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后,童国磊将多年积累的系统思维融入企业战略,坚定摒弃低价竞争的老路,转而通过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企业未来。他强调,鞋子不应再仅被视为手工艺品,而应以工业化和数字化理念打造可规模复制的精品——这既是对传统的敬意,更是对未来的回应。
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迅速推进关键工序技术升级,成功研发出新一代切割刀具系统,稳定性和切割效率提升了25%。随后,新型鞋底清洁系统和自动涂胶装置相继投入使用,不仅彻底改变了生产线作业方式,也让许多员工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力量。而对童国磊来说,这只是改变的起点。
用软件定义鞋业
“没有数字化,鞋业永远只能在经验中摸索。”在童国磊的推动下,旭日鞋业逐步完成了从传统工厂到“数字化鞋类实验室”的转型。原本依赖手工经验的工艺流程,被系统化的软件重新定义。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多项鞋业专用软件,实现鞋类生产从“复制制造”向“设计驱动”的系统工程转变。
依托这些智能系统,旭日鞋业的生产模式焕然一新。3D打印制鞋工艺软件的应用,使个性化定制从概念变为现实,消费者可以通过脚型建模获得量身打造的“一人一鞋”产品。设计团队则借助人体力学仿真系统,预测鞋款的疲劳度与支撑点分布,大幅缩短传统试样周期,让鞋业真正具备了与科技行业对话的能力。
与数字化并行推进的,还有一场关于“绿色”的内部革新。在童国磊的规划中,技术并不只服务于生产效率,更应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他主导开发智慧工厂协同系统,持续推动可回收材料与绿色包装的普及,降低企业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他相信,真正有未来感的鞋厂,应该是清洁、有序、智能并且负责任的。
用一双鞋打动世界市场
技术积累的同时,童国磊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早在多数同行依赖代工订单之时,他便携带样品奔赴欧美及东南亚展会,先后与沃尔玛、ZARA、TBS、AIRWALK、玛莎百货及法国AIGLE等国际品牌建立合作。
全球鞋业从代工模式向智能制造和柔性定制的转型,使国际品牌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愈发重视数字化能力和绿色工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阎岩表示:“童国磊在技术积累和过程管理上走在前面,通过自主软件和智能生产赢得了国际客户的信任,也让中国鞋企在全球市场有了更强的话语权。”
自2019年起,旭日鞋业在全国运动鞋出口市场占有率达10.5%,跻身行业前五,成为低调却有分量的“隐形冠军”。但童国磊并不满足于“出口数字”,在他看来,能否让更多人因为一双好鞋记住中国制造,才是长期的价值所在。
让鞋成为中国智造的名片
在桐庐的群山之间,旭日鞋业正在书写属于中国鞋业的全新故事。童国磊说,他想造的不只是鞋,更是让世界看到中国制造的脚步。未来,他计划继续深化数字化与智能制造,推动引入智能质检系统,并携手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攻克材料应用及打印精度的技术瓶颈,研发更符合人体健康需求的鞋型。
童国磊坚信,未来属于那些勇于突破舒适区,将传统与新技术深度融合的企业。无论是在车间一线,还是海外零售货架,他都将用一双双鞋,讲述中国智造的精彩故事。【作者:范雪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