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避暑度假到贵州成为潮流,而在大批游客中,背书包的学生是一个重要群体。
感受红色文化、亲近生态自然、体验非遗传承、接受科普教育……旅途正在变成“行走的课堂”。
被誉为“山地公园省”的贵州,拥有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在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当地积极培育研学业态促进文旅融合,助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暑期将至,记者对部分研学线路采访发现,依托资源优势、产品优特、服务优质,多彩贵州正在成为研学的“宝藏”之地。
从“别有洞天”中见证造物奇观
“你知道这些神奇的钟乳石是怎么形成的吗?它们有多少岁?我们该怎样守护美?”这是一张研学海报上抛出的问题。
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贵州绵延的群山里藏着广阔的“地下世界”,是名副其实的“洞穴王国”。
遵义市绥阳县十二背后旅游风景区是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其中的景点之一双河洞为亚洲第一长洞,2019年公布的探测长度就达到257.4千米。
“我们的研学活动十分火爆。”景区运营事业部总经理易传波说,暑期到来,他们做足了各方面准备。
在双河洞入口处,科普长廊介绍了喀斯特地貌及洞穴的许多基础知识。“这次我学习到了很多地理知识,感受到了喀斯特地貌的神奇和美丽!”结束研学的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龙思成说。
同样的场景还出现在毕节市织金县内的织金洞。自1980年被勘察发现到1985年对外开放,织金洞如今已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前不久,由贵州洞天花海旅行社有限公司承办,毕节八中七年级、八年级师生一行100余人来到织金洞,系统学习了解喀斯特溶洞成因、种类及资源保护措施。
头戴探照灯,穿着统一校服,在讲解员引导下,学生们俨然走进一座“岩溶博物馆”。沿着洞内的石阶徒步前行,大大小小的溶洞相连、或倒垂或竖立的钟乳石形态各异,雄奇壮观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
作为目前贵州唯一的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有着多层次、多系统、多类别、多形态的完整岩溶系统。其洞内空间开阔,总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分为四层十二个大厅,有“三宝、九奇、十八胜景”。目前已勘察长度12.1公里,可开发游览行程6.6公里。
“在这里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原来溶洞是这样形成的”……通过穿梭在溶洞中沉浸式学习,孩子们纷纷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研学活动结束后,毕节八中校长熊瑶表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中小学生德育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织金洞景区负责人说,景区将继续挖掘自身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探索开设更加丰富的研学教育课程,同时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科普宣传力度,吸纳更多学生到此开展研学活动。
从历史遗迹中感悟文化厚重
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们来说,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他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在修文县的中国阳明文化园,一群同学围坐在草坪上,老师站在中间与大家积极互动提出问题,“从王阳明先生的故事中,你们学到了什么?”老师的问题刚出,孩子们便纷纷举手抢答。
这是围绕“阳明文化”开展研学活动中的一幕。2016年,中国阳明文化园核心区与王阳明纪念馆在修文县建成投用,如何在传承阳明文化和推进旅游开发上下功夫,当地重点发展“研学游”。
在拓展研学游形式内容方面,文化园做了许多尝试。“为了加强研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我们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定制不同的课程。高中生有‘成人礼’、幼儿园孩子有‘开笔礼’等,在这些活动中穿插经典吟诵、书法大赛、传统耕种等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游中学、在学中研。”园区运营团队有关负责人介绍。
龙场悟道、兴隆书壁、平越思隐、古道心旅、陆广晓发、水西论象、龙冈开讲、贵阳传道、南庵答和、南祠咏怀、东山遗韵、镇远留书……围绕王阳明在贵州的行迹事件,当地还专门开发了“阳明·问道十二境”游学线路。
记者看到,一些旅行社在做这一线路推介时介绍,结合开展情景教学、徒步旅行、阅读朗诵等形式,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德道的修养,了解如何正己强心,知晓在逆境中如何自我升华,学习阳明文化的当世价值。
除了阳明文化,贵州的红色文化也十分丰富。来到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银杏古树参天,红色文化教育、长征文化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村里增添魅力。
作为一座红色村庄,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大木村并进行革命宣传,在村民家的墙上写下了“红军是乾人的军队”等标语。如今,当地红色研学和红色旅游十分火热。
村民李银桥开了一家“长征楼文化客栈”,客人有“候鸟型”避暑游客,也有来参加研学活动的团队。今年夏天,他家50多个床位早已被提前预订一空。
“遵义会议 伟大转折”研学之旅、“四渡赤水 出奇制胜”研学之旅、“乌蒙磅礴 转战毕节”研学之旅……今年6月,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发布了全省十条红色研学线路,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暑期研学选择。
从“万桥飞架”中发现科学乐趣
距黄果树瀑布5公里的坝陵河大桥下,建有一座桥梁科技博物馆。近段时间前来开展研学活动的团队络绎不绝。
历经装修改造,今年初,博物馆重新开放。在这里工作的讲解员赵金燕说,全长2237米的坝陵河大桥主跨1088米,于2009年通车,是当时国内跨度第一的钢桁梁悬索桥。
记者在展馆资料上看到,其建造过程历时近5年,耗资14.8亿元,使用钢材6.5万吨,比北京鸟巢还多了2.3万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模型,还原了当时施工的场景:用飞艇牵引先导索,用全回转全液压桥面吊机架设钢桁加劲梁,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一连串建设难题被一一攻克。
如今,中国“第一跨”的光环慢慢淡去,但奇迹还在延续——日渐兴起的桥旅融合让这里再度成为“热门打卡地”。“孩子们喜欢上坝陵河大桥,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贵州桥梁发展历史与创新性成就,还可以进入坝陵河大桥进行沉浸式参观体验,深切感受‘世界桥梁博物馆’”的魅力。”赵金燕说。
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前100座高桥,有近一半在贵州。近年来,依托这一独特优势,贵州大力推动桥旅融合。
在靠近“中国天眼”的平塘特大桥,被誉为“天空之桥”,其三塔斜拉构造,主塔高达332米,是世界最高混凝土桥塔。
作为贵州省首个桥旅融合景区,以天空与桥为主体的研学活动是一大特色。孩子们参观完桥梁科普馆,在研学老师带领下可以体验桥模手工搭建,然后可以到观景台用天文望远镜观看浩渺星空,亲身感受“大国工匠”精神,探索宇宙之无穷。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品牌官徐晓磊说,贵州有许多世界级旅游资源,特别是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红色研学线路,以“黄果树瀑布”为代表的生态研学线路,以“阳明洞”为代表的文化研学线路,以“天眼”为代表的科普研学线路,以“村超”为代表的体育研学线路,是青少年学在旅途的最佳选择。
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天仪表示,贵州将重点在“学”字上做文章,在“研”字上下功夫,发掘研学资源、延伸研学价值,提升研学旅行服务水平,希望每一位来贵州研学实践的同学,都游有所感、学有所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