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中国文化产业这样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2-09-26 08:55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中国文化产业这样迈向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十年的前半段,从2012年到2016年间,中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典型的高速度发展特征。2016年以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增速明显放缓,中国文化产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从数据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

从2005年到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每年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整体高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使用增长速度作为比较的数据,是从速度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为什么从2005年开始?因为2004年国家统计局开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2005年可谓是国家层面上关于文化产业宏观统计的第一年。截止到2018年,是有意区别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中国文化产业较高的增长速度体现出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的重要贡献。另外,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的波动性显著高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直接跳高到37.1%,经过一番波折后,2010年到了新高点25.8%,之后增速趋于下降。新时代以来,文化产业从高速度增长逐渐向中低速过渡。2019年到2021年这三年间,增速持续放缓。2019年的增速是7.8%,占GDP的比重为4.5%。

这里面还有一个技术性的原因。国家统计局关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体系有过三次调整,分别是在2004年、2012年和2018年。这三次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可比性,但总体趋势仍是从高速发展转向中低速发展。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总体目标。一般认为,占到GDP比重的5%才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2019年达到的4.5%已是目前最高占比。随着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性越来越高,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进一步得到保障,未来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或将有所提高。

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只有1.3%,占GDP的比重为4.43%。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冲击非常明显,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受疫情影响增加值下降19.8%。另一方面,能体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部分——内容创作生产实现较快增长,达到11.1%。这一结构性变化体现出文化产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迈进。这一降一增反映出传统业态深受疫情影响,新业态则增长较快。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增长22.1%。

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1906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0%。这一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营收增长的数据。虽然无法从增加值的角度进行比较,但从两年平均增长8.9%这一数据分析可知,2021年的营收高于2020年。从结构上看,2021年的情况与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传统业态受疫情影响增速下滑严重,但2021年已较2020年有所复苏。同时能体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部分逆势上扬,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比上年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20.5%,高于文化企业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文化+科技”等能体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业态占据重要市场份额。比如,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互联网广告服务2个细分行业营业收入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6.4%和31.8%。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方面,中国文化产业从高速增长逐渐向中高速增长调整;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从政策看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转型发展背后的力量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论断。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快速恢复经济增长的活力,另一方面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角度来看,首要任务就是做大经济总量。之后,中国经济总量在较短时间内冲到全球第二位,这时候就有必要在战略上做一些调整,追求高质量发展。

这一政策转向隐含着我们对经济过快增长所带来的某些隐性问题的担忧。高速度发展固然在规模上实现了快速扩张,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性问题,比如全球普遍关注的环保问题。另外,高速度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隐含的很大的问题。高速增长意味着高耗能,而高耗能和低成本对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重要考验,且人们收入会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增长,保持劳动力的低成本并不现实,也不合理。因为经济高速增长,必然会提升劳动力的成本。以及,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循环,也就是投资和外贸。投资能否持续,国际市场是否稳定,这些都是引发担忧的隐性问题。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主动寻求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型,逐渐将速度放缓。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也是一个客观判断。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不可能一直保持超高速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30多年来近10%的超高速增长,已经是世所罕见的奇迹了。在基数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增速逐渐下修,符合客观实际。

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这样一个论断,吹响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号角。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繁荣发展的内涵和目标:“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既包括文化内容本身的创新,也就是内容生产层面的创新,也包括更广泛的出现在边际领域的创新,也就是文化与科技或文化与其他相关业态融合的创新。“文化+科技”领域会带来巨大的增量和更大的生产创造力,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从结构上看,虽然文化产业整体在降速,但是新业态领域,尤其是“文化+科技”部分在快速增长。这与党中央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判断基本一致。所以,2018年可以说是文化产业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落实的关键一年。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到此,无论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还是在文化产业的宏观政策方面,已经基本明确了文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所以,回到我们今天讲的主题,中国文化产业向高质量迈进的十年,既体现出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背后也体现出党中央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文化产业新业态方面之所以能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上扬,不仅仅在于经济规律本身,更为重要的是政策的能动发力,这也是中国经验。因此,在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过程中,即便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介入,未来高质量发展之路会更为坚实。

一些部门或行业政策方面,2020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个文件针对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趋势,结合党中央提出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引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增长较快,具有后发优势,成为带动中国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擎。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其中提到,文化产业数字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文化消费的新场景、新形态。“文化+数字”是整个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部分。

关于“数字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性地提出了“文化+数字”的总体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无论是文化保护传承方面,还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亦或是具体到文化产业领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文化+数字”的总体发展思路表述得清晰完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梳理“文化+数字”的发展思路,其中提到八项重点任务,以任务的方式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实下来,使其可持续地常态发展下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领域实施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总体战略之下,文化产业也逐渐走向了速度放缓、质量提升的阶段。高质量的产品产出和服务供给是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加强文化产业建设,致力于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向前迈进——回顾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十年》讲稿摘编整理)

点赞()
上一条:中秋节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你都知道哪些?2022-09-10
下一条:揭秘脱口秀2022-10-31

相关稿件

中国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2022-05-12
疫情冲击下,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2022-05-13
2020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研究报告:“文化+”或将成为主流业态 2021-05-06
文博会:超七成参展企业为全国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2021-09-22
科技文化双动力赋能企业转型 加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1-01-05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