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调查
飞速发展的大模型技术正在重塑千行百业,为人们带来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人工智能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备受期待。上海市徐汇区较早开始布局AI赛道,探索建设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不断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并借助科创企业的集聚效应,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为构建AI产业生态提供了一个良好范例。
近段时间以来,“模速空间”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热词。这个词汇源自上海市徐汇区的一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最近,各地前去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工作人员应接不暇。人们不禁好奇地询问:“模速空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
在上海市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看来,作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地,徐汇区要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规划布局科创街区,建设一批高质量孵化器,打造“科创绣带”品牌,高水平建设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进一步激活科创动能。
目前,“模速空间”里的科创企业发展情况如何?这里孕育着哪些新质生产力?未来的科创之路怎么走?近日,记者就此展开采访调查。
打造科创载体
走进上海“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便会被颇具现代感的建筑所吸引。这里距离黄浦江滨江岸线仅几百米,沿路可见休闲漫步的行人,更多的是脚步匆匆的白领。方圆一公里内,坐落着腾讯、阿里、微软等科技巨头,以及商汤科技、无问芯穹、蜜度蜜巢等AI大模型初创公司,更有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近年来,上海徐汇区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展开联动,建设高品质的科创企业载体以及一批高质量孵化器,进而打造徐汇滨江“科创绣带”品牌。2023年以来,徐汇区积极推动大模型产业发展和应用赋能,推出全国首个、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目前已帮助15家企业通过国家网信办大模型备案。
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俞林伟告诉记者,“依托6个百万平方米的产业组团,徐汇滨江着力打造‘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努力集聚上千款行业应用,培育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我们已建成首期2万平方米的高品质办公载体,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打造高质量孵化空间”。
走进“模速空间”社区一楼大厅,墙上的屏幕实时显示着算力供应商的算力池资源分配和运行情况。自“模速空间”揭牌以来,首批算力调度、开放数据、评测服务、金融服务、综合服务等功能平台已进驻并开展服务。“模速空间”运营方、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慈表示,“模速空间”为入驻企业搭建起算力调度平台,对接9家供应商,全力保障大模型企业算力“可用、够用、好用”。
记者了解到,在“模速空间”,上海电信提供“一跳入算”服务,通过万兆全光网联接,支持一毫秒接入上海临港智算中心;商汤科技为徐汇区提供算力支持,服务智象未来、蜜度蜜巢等企业;火山引擎“方舟平台”子公司落户上海徐汇区,在算力及生态层面与徐汇区开展合作。
科创载体的搭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据了解,“模速空间”为入驻企业提供语料、人才、资本等支撑,通过搭建开放数据平台,让更多创新主体在同一物理空间高频互动、深度交流、有效对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模速空间”依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源数据平台OpenDataLab,协同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为入驻企业提供大规模、多模态、高质量的开放数据服务。此外,还策划举办“数说新语”“寻数计划”“解数Talk”等系列活动,持续扩大数据合作朋友圈。
“高质量孵化器的建设,离不开专有投资基金的支持。我们引入了40余家投资机构,搭建起‘模速空间’金融服务平台。”陈海慈说。目前,徐汇资本、奇绩创坛、临方投资、游族投资等已入驻“模速空间”常态化办公,为科创企业提供全过程综合金融服务。入驻投资机构在管基金规模约8000亿元,累计对接服务大模型企业43家。
除了金融方面的支持,合规指导与贴心服务也必不可少。“模速空间”联合上海市委网信办设立大模型合规指导服务中心,为企业开展合规指导,举办算法备案培训、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解读及合规要点培训、大模型发展与安全培训沙龙等,支持大模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健康发展。
为帮助入驻企业抢抓大模型发展机遇,“模速空间”联合上海市及徐汇区多个部门,为企业提供市场、税务、法治等专属服务。例如,开设模速科创大讲堂,邀请技术专家与企业共同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寻求合作机会;依托毗邻“模速空间”的税源管理所,打造“五分钟涉税缴费服务圈”;设立司法服务联络点,促进涉企矛盾调处和就地化解;搭建检察服务平台,加强对大模型数据权益、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科创企业的发展,还得益于“模速空间”汇聚整条产业链的空间格局。
在“模速空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下楼就是上下游。这里聚集了大模型底层技术、应用研发、场景设计、算力支持、产品营销等同一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科创人员能快速找到人、对接资源、获取服务。“我们的很多服务对象就在这栋楼里,到隔壁办公室走一走、问一问,或者参与孵化器组织的活动,就能了解到行业最新动态。”开放传神创始人张家庆说。
做优创新生态
激活科创潜能,人才是第一资源。自2017年起,上海就率先布局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吸引国内外科创人才,培育科创企业。大量人才的加入和企业聚集,也让上海在人工智能这条赛道上一马当先。
“2017年,商汤科技看好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态势和人才聚集优势,选择在这里落地。多年来,商汤科技充分享受到多轮扶持政策,涵盖科研创新、人才引进等方方面面。”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杨帆表示。
在创新生态社区的不断滋养下,商汤科技得以全力发展,持续深耕大模型产业领域,加速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的AI创新和落地。商汤科技还与徐汇区达成合作,成为“模速空间”的算力合作伙伴,先期提供1000P的专属算力供“模速空间”使用,服务科创企业,助力产业生态不断优化。
通用人工智能科技公司MiniMax合伙人魏伟说,“初创企业往往缺乏对行业相关政策的了解,企业发展面临不小的风险和挑战。徐汇区工作人员多次通过走访,了解我们的困难和诉求,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帮助企业走出困境。随着业务快速发展,公司在人才招募、申报企业资质和政府项目、公司信息变更等方面都有迫切需求,徐汇区为我们配置了专业团队,提供企业咨询等服务,大大提高了创新效率”。
科创企业同样致力于人才的招募和培养,与政府部门共同发力构建人才生态圈,形成共生、共融的人才创新生态群落。“我们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研发氛围,提供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并最大程度降低员工生活方面的顾虑。还会为新员工提供‘专属导师’,让他们尽快成长。”星环科技首席营销官谭彬表示,人才的持续加盟,为星环科技的发展增添助力。作为基础软件供应商,近年来公司也在加大大模型领域的投入,形成了大数据+AI基础设施的产品格局,拥有多项专利技术,产品已在十几个行业应用落地,拥有超过1400家终端用户。
在徐汇区,科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助力人才生态圈不断扩大。九州未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章津楠说,“我们和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通过开源的方式进行合作,公司会参与其大模型研究项目,同时通过软件开源的方式,让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软件迭代,使开源软件不断优化”。
高校力量的加入,能够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入产业,推动徐汇区大模型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工互联集团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奇表示,“我在复旦大学有自己的实验室,公司产品的创新研发,很多是在我的实验室进行。研发完成后,由公司生产产品并检验科研成果,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用户核心诉求,不断更新迭代产品,最终实现落地上市”。
尽管来自企业和高校的人才不断集聚,但面对大模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创新人才稀缺、招聘难度大等问题依然突出。去年11月,徐汇区发布了AI人才全球招募计划,今年3月,徐汇区联合上海市级部门和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企业,在“模速空间”打造上海西岸国际人才港,举办“汇聚未来”招才引智校园行系列活动,多举措吸引海内外专业人才。
“要持续将资源向有潜力的大模型创业团队倾斜,继续精细做好差异化的算力和数据供给,深度打造大模型产业生态,培育适合创新和企业成长的土壤。”陈海慈表示。
赋能产业发展
“模速空间”在徐汇滨江并非个例,众多创新载体与周边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共同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沿着徐汇滨江岸线漫步,可以看到各种充满艺术感的建筑,企业、金融机构、商业中心有序分布,与黄浦江交相辉映。2022年,上海市徐汇区出台《徐汇滨江地区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大都市卓越水岸,重点服务培育高端产业,打造人工智能、艺术传媒、科技金融和生命健康四大产业集聚新高地。目前,这片沃土已成为“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高品质中央活动区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
从2008年起,徐汇滨江累计动迁逾170家企业,收储约400公顷土地,推动城市形态和产业功能更新再造,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科创绣带”转变。徐汇发挥成片开发、系统建设、整体品牌优势,在滨江地区形成西岸传媒港、西岸数字谷、西岸金融城、西岸热力秀场、西岸生命蓝湾和西岸数智中心6个产业组团,加快推动重量级项目、高能级平台、标杆性企业集聚落地。
卓越水岸的建设,离不开产业基础的夯实。“徐汇区持续打好产业桩基,推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科创金融产业加快迈向‘千亿元级’,前瞻布局未来智能、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材料产业,聚焦先进制造业试点‘工业上楼’,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曹立强表示。
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打造科技智慧新高地,是徐汇区建设卓越水岸的重要抓手。
“以黄浦江沿岸地区为核心,徐汇区启动了上海首个人工智能集聚区的建设,并发起了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努力建设世界级通用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垂类大模型产业集聚地。”俞林伟表示。2019年,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1年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落户徐汇,2023科创大会、2024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相继在徐汇滨江举办,更是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徐汇区逐步构建起人工智能产业的先发优势。在西岸打造AI自主创新策源地,汇聚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浦芯研究院、期智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推进从基础理论到产业应用全过程创新;打造AI引领产业集聚地,汇聚相关企业900余家,形成从基础、技术、产品到应用全栈产业链;打造AI智慧赋能示范地,相继推出人工智能医疗院地合作、人工智能场景建设项目,在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全场景赋能;打造AI发展生态承载地,推出“西岸智塔”等标杆载体,汇聚高端人才、行业组织、产业资本构建全生态平台,打响全球化品牌。近5年人工智能总产出年均增长超30%,高速迈向“十四五”期末千亿元产值目标。
成绩的背后,是不遗余力的投入。对于入驻徐汇滨江的大模型企业,徐汇区完善支持政策,直面企业关切,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2022年,《关于进一步推动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意见》出台,紧扣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与“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提出11个重点支持领域;2023年,出台《徐汇区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直面大模型产业关切,在算法、算力、数据、应用、治理等方面提出15条具体措施,其中围绕解决大模型算力瓶颈,开设首期大模型算力补贴项目,单个项目最高可支持1000万元。
此外,为了破解大模型商业落地难题,徐汇区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探索、以应用需求倒逼技术突破,发布“AI大模型+”场景需求与解决方案征集,计划后续分领域组织开展应用场景供需对接活动,择期发布“揭榜挂帅”及场景补贴。同时,徐汇区积极对接重要场景需求方,支持企业参与行业级大模型应用试验。
接下来,徐汇区将把打造大模型生态集聚和创新应用高地,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发挥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的“头雁效应”、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为徐汇区乃至上海市未来发展赋能助力。(经济日报记者 李治国 唐一路)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