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家精神是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也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日前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指出,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本报约请三位专家围绕“弘扬企业家精神”展开研讨,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主持人:陈瑜 本报记者
嘉宾:黄锟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苏勇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
汤蕴懿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主持人: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的讲话中指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的具体内涵?
黄锟: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孤立片面理解。其中,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内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从落后到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在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创新项目上屡获突破,无不体现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担当精神是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特殊使命。企业家不仅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更应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怀有崇高的使命感与强烈的情感,力求创造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对本职工作的执着、专注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付出。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生产每一个环节,促进企业千锤百炼、提高质量。国际视野是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时代要求。我们的企业家必须积极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拥有迎接合作、拥抱机遇、领跑国际市场、为振兴中华不断作出新贡献的意识,从全球化的视角来设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
要赋予企业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努力打造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中国特质。善于将自身的政治使命和国家利益的诉求有机融入企业的价值导向当中,融入日常经营管理层面和公平竞争的商业规范当中。企业家以创造财富为体,改善民生为用,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在创业、创新的过程中,通过有效对接社会创新项目,义利兼顾,把资金、人才等资源聚焦在健康、养老、脱贫、安全、教育、环境、能源和普惠金融等领域的棘手问题,提升商业回报的同时创造社会福祉,弥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这也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舞台。
苏勇: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首次以“企业家精神”命名,明确提出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并用36个字概括了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具体要求——“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
如果要用最简单的概念来概括“企业家精神”,我觉得可以归结为6个字:创新、冒险、责任。其中“创新”正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美国学者鲍莫尔在他的专著《企业家精神》中指出,企业家的工作是找到新思想并把它们付诸实施,他们不能允许事情变得墨守成规。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也认为,“企业家最本质的功能是经济体的搅动器,它防止经济活动落入成规而死气沉沉。”在他看来,企业家的工作就是一种创新性的破坏。通过打破原来经济活动的均衡,引入新的经济要素,创造出新的经济样式或商业模式等等,从而为经济注入活力、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样的创新和冒险精神是我们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非常需要的一种资源禀赋,这也正是今天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意义。
汤蕴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中国内涵,并逐渐形成企业家共同的精神和行为准则。一是开拓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在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建设的进程中,中国不断成长出一批批在改革中敢闯敢试、在国际市场上开拓进取的企业家,也造就了一批代表国家征战全球产业高地的行业龙头。二是坚韧不拔。奈特把企业家精神视为承担风险,其本质是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中国企业家勇于承担风险,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为企业壮大自身实力,赢得更大市场创造了机会。2022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的明显增加,不仅为稳外贸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中国外贸结构优化的重要表现。三是家国情怀。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既有传承,也有发展。以荣毅仁、刘靖基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企业家以实业救国,为新中国建设和上海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干事创业,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人: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驱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构建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理解弘扬企业家精神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苏勇:我们原先讲经济活动的三要素是土地、资本、劳动,但还忽略了一个要素,那就是谁来将这些要素禀赋组合起来,投入到相关的经济活动中去。这个关键要素就是企业家,他根据自己的冒险精神和对经济活动效果的研判,将这些相关要素进行组合和投入,这在经济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创造出某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获取或掌握一种原材料的新来源;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组织。企业家会通过自己各种各样的创新,来推动我们今天所说的“高质量发展”。比如,企业家去投资新能源市场,就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再比如,企业家进行了某种生产工艺或方法的改进,可以有效减少原材料的消耗,这些都体现了一种高质量的发展。我曾经去访谈过东方希望集团的创始人刘永行,问他为什么要投资300多亿在新疆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做重化工、电解铝、光伏。他说原先把矿运到沿海,既不经济也会造成环境污染;而现在贴近原材料的产地来建造工厂,运出来的就是铝产品而不是原材料,就减少了很多污染,也使整个经济活动变得更有效率。实现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句空话,是以企业家为主要成分的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士,当然也包括职工、科研人员等等通过自己的创新活动来推动的。
黄锟: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打造一大批国际一流的企业。从一定意义上说,每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屹立着一位或数位伟大的企业家,而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二位一体”,贯穿于企业家的思想境界、理论理念和实践执行各个层面,企业发展的所有要素,都要通过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来推动和实行。
企业家精神是推动企业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动力引擎。企业家是新时代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家要通过自力更生、自主研发,加速推动各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努力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企业家精神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对产品精雕细琢,在生产、服务等各环节追求精益管理,在技术、品质、标准等方面建立起优势,才能支撑起中国实现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飞跃。当下,我们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同时,更要练好内功,培育企业家工匠精神,增厚国之底蕴,以企业家工匠精神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企业家必须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同国际著名企业同台打擂、强强竞争的胆魄和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开拓和巩固国际市场。
汤蕴懿:发展“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国民营企业稳发展强动能的基石,也是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安全稳定的坚实保障,更是汇聚成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随着产业分工日益深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转向供应链体系能力的竞争。中国的专精特新企业越来越多扮演高端生产的角色,他们在专业技术、核心产品、生产网络、创新迭代上坚持“做专做精”,通过生产中间产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体系,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力量和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力量。
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受益者。企业家理所当然要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也应该担当起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首先在初次分配上,企业家要通过不断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分配实现形式,打造和谐劳动关系和员工激励;在二次分配中,企业家要做到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源。在第三次分配中,民营企业家要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公益事业,努力实现企业价值与国家和民族以及社会利益高度一致。
主持人: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八方面31条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其中指出,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为弘扬企业家精神、提振市场信心提供土壤?
苏勇:最近出台的“31条举措”有几个特点:一是全面,涵盖了经济活动所需要的政策鼓励;二是精准,在指出问题的同时给出了原则性的对策;三是具体,比如文件里提到了“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切实回应了民营企业经营遇到的现实困难。但我觉得还是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反思为什么过去出台的类似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二是思考如何将此次出台的“31条举措”落实到位。此外,比起优惠和扶持政策,民营企业家更看重的是一种公平、法治、良好的营商环境,而且是持之以恒的,是由法律进行保障的,这是提升民营企业家信心的关键。
汤蕴懿: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困难。这种结构性困难被形象地概括为“三座大山”,即“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其原因除了市场因素外,更多在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制度体系不完备、制度建设不完善、制度优化不及时所致。
落实好意见,首要任务是凝聚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作为“自己人”的社会共识。具体而言,一是要深化“民营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等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把道理说清。二要坚持稳中求进总目标,以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导向,注重政策的稳定性、长期性和系统性。三是在全社会营造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友好氛围。针对民营企业在发展经营过程中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等问题,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服务部门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民营企业定期开展法务、金融、政策等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质量,引导民营企业自身练好内功,做合格的“自己人”。
其次,以法治来护航,以制度来引领,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最深厚土壤。一是要不断完善各地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将权力“关进笼子”。二是建议对政府和国有企业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建立督查惩戒机制,完善民营企业自下而上的投诉渠道。三是尤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从制度和立法层面充分保护企业的创新精神。
第三,要加大精准施策,着力构筑“大而强”、“小而精”的民营企业发展体系。对于不同类型企业成长,政府应当更注重全生命周期式的企业培育。对“大而强”的头部企业,政府应当激励它们在全产业链上发挥引领功能,以“领头羊”的身份,带动全产业链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不同规模企业间的良性互动生态。对于“小而精”的中小企业,政府应当鼓励中小企业在大企业难以完全兼顾的细分赛道上深耕细作,培育“隐形冠军”。对有发展潜力,在前沿领域布局的初创企业,政府更应给予更多孵化和培育机会,而非仅仅出台“赢家挑选”式的政策。
黄锟:帮助民营经济摆脱困难,需要从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宏观经济形势根本好转三个层面同时发力。
第一个层面是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这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精神力量和重要保证。一是构建创新创业型经济。二是坚持不懈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三是建立以企业家精神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四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厘清对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思想认识问题。
第二个层面是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这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社会条件。一是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二是精准制定实施各类支持政策,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在融资、人才、用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三是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构建民营企业源头防范和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四是引导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五是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
第三个层面是促进宏观经济形势根本好转,这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宏观环境。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和政策环境没有改变。要积极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风险挑战,把解决长期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与改善短期的宏观经济形势与预期结合起来,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