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创新链”是这样炼成的:湖南株洲迸发突破技术瓶颈的“韧劲”

2021-10-26 10:5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次阅读
 
老牌工业城市株洲:“创新链”是这样炼成的

  从薄如蝉翼、却又体型庞大的气球,到状如蜂窝、却又高温绝缘的芳纶材料,再到拉货万吨、堪称“动力之王”的牵引机车……不论是关乎日常生活的天气预测,还是保障安全舒适的日常出行,抑或是提升运输生产的速度效率,在湖南株洲这座老牌工业城市,一个个技术瓶颈正在被突破,一股股“创新之力”正在有着60余年工业历史的大地上迸发。

  在5万米高空飞翔

  晨光熹微,乳白色的气象气球准时起飞。它穿越-60℃至-80℃的低温区,将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速、风向等大量气象数据反馈给地面,为科研人员送来关键信息。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气象台站里。

  作为“无动力浮空器”,气象气球被广泛运用于天气预报、航天、航空及其他科学试验中。它在地面的厚度为0.12mm,飞至5万米左右高空后,更是只有0.001mm,体积则膨胀到6000立方米。这就对气球的材质提出了极高要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气象气球全部依靠进口。株洲于1970年建成自主设计的浸渍法气象气球生产线,在不断探索下,国产气象气球生产逐渐取得成果,来自中国化工株洲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洲橡胶院”)的探空气球正被广泛运用在高空气象站。

  2010年,株洲橡胶院研制生产的“华一”气象气球“出战”世界气象组织(WMO)第八届国际探空仪系统比对,与国际对手“过招”。株洲橡胶院副总工程师曾学良说,经历了强热带风暴考验后,“华一”气象气球平均升空高度为31643.5米,3万米升空有效率比国外知名企业提供的气球高出近20%。

  技术上已不输国际同行,国产气象气球能否再进一步?2010年,株洲橡胶院提出制定气象气球国际标准的目标。

  从2010至2017年,株洲橡胶院标准检测中心主任邓一志带队参与了多次国际标准化会议。“为了争取专家支持,有时翻译不在身边,我就背下工艺要点,写在本子上给他们看。”邓一志说。

  2017年8月,历经多番坎坷,株洲橡胶院代表中国乳胶行业首次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气象气球规范》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气象气球终于闯开壁垒,掌握一定国际话语权。株洲橡胶院的产品覆盖从10克到5000克的各个品类,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去年12月,由株洲橡胶院生产的探空气球还参与为“嫦娥五号”平安回家保驾护航。

  高铁里“看不见”的细节

  当你走进高铁列车、享受舒适安静的旅程时,肯定不会注意到,在高铁顶板、地板的夹层中,有一层厚厚的“蜂窝芯”,在为你提供舒适的车厢温度、减少车厢外噪音。

  把高铁车厢垂直切开后可以发现,车身顶板、地板处有一层蜂窝状的材料填充。它重量轻,比碳纤维轻20%,却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它厚度薄,却有着优越的拉伸和抗撕裂性能。这种广泛应用于高铁和飞机的材料,是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时代华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华先”)的杰作。

  在高铁发展初期,部分设备和技术依赖进口。随着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快速发展,耐高温、绝缘性和阻燃性佳的材料需求量越来越大,高端材料曾一度断供,致使牵引电机、变压器等生产线停滞,严重制约我国轨道交通列车的制造与出口。

  “如果关键基础材料受制于人,就会在未来增加风险和不确定性。”时代华先总工程师宋欢说。

  2011年起,宋欢和10余名团队成员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研发团队共同攻关,力求突破关键技术垄断,助力关键基础材料国产化。“从原材料到设计研发,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宋欢说。

  此后,为了对标国际产品,双方团队联合设计生产线,自主完成线路布局和调试,从设计到投产,前后经历了四五年的时间,突破了多项技术和材料难关。

  “关键基础材料,不能到被‘卡脖子’的时候再去突破,而是要提前谋划、有备无患。”宋欢说,如今,这种材料在“看不见”的地方让高铁、飞机“减重”,让出行更加舒适安全。

  “中国速度”创造“中国奇迹”

  6月25日,位于西藏自治区境内的拉林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有着“高原绿巨人”之称的复兴号列车,突破海拔障碍,在“天路”驰骋。

  由中车株机等多个单位联合自主研制、具备“内燃+电力”双动力牵引模式的“复兴号”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是第一个在西藏电气化铁路上运营的动车组。至此,复兴号动车已覆盖31个省(区市)。

  中国中车技术专家、中车株机公司副总工程师樊运新介绍,为适应电气化与非电气化的不同线路,该动车组采用“内燃+电力”双动力牵引模式,可在川藏铁路全程顺畅不换车。其优异的加速性能和牵引制动冗余,实现了更高效率、更低能耗,多项新技术填补行业空白。

  “不断突破技术难关后,我们实现了速度、运量双增长。”中车株机产品研发中心研发经理陈哲说,中国电力机车终于在长期“跟跑”“并跑”后,实现了“领跑”。

  今年6月,由中车株机公司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的超大功率电力机车“神24”牵引着万吨运煤列车从神朔铁路神木北站出发,开启了12‰坡道上牵引万吨货物列车的运煤之旅。

  “这台24轴车是中国电力机车的一次自我突破,投入使用之后,它的运力将会达到大部分主流货车的三倍水平,有力提升运输效率。”陈哲说。

  如今,由中车株机设计生产的轨道交通产品,正在20多个国家全速奔跑。

  创新,刻在城市基因内的密码

  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株洲有着悠久的工业历史。

  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8英寸IGBT芯片在这里诞生……镌刻在共和国工业史上的全国第一可以列出290多个,展示着株洲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

  时代的车轮越转越快,株洲也未曾停下创新的脚步——

  观念创新做引领,制度创新成突破,数字赋能为手段,政府牵头为科技创新清障,带动了各领域全面创新。

  株洲市工信局局长刘海宾说,政府树立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将创新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生产行为,敢于打破惯性思维、路径依赖。同时,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引导要素流向科技创新。

  “株洲市的广大企业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以‘厂所协同’和建平台、攻技术、促集成为重点,盘活制造前端,深耕制造中端,为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刘海宾说。

  近期,据株洲市科技局数据,2020年株洲市科技研发投入总量达101.5亿元,占GDP比重达3.27%,在湖南省内排名第一;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5%。

  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说,株洲有一批好的产业和好的企业,还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在“十四五”期间,株洲将聚焦“锻长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创新“蓄动能”,全面塑造产业新优势,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紧密结合,推动更多前端、尖端、高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记者 刘芳洲 长沙报道)


点赞()
上一条:披荆斩棘除万难,乘风破浪创新篇2021-10-19
下一条:打造“风景共同体” 跨省域旅游合作破题2021-11-01

相关稿件

“创新链”是这样炼成的:湖南株洲迸发突破技术瓶颈的“韧劲” 2021-10-26
株洲老工业基地崛起生态科技新城:清水塘蝶变的五年 2021-08-11
河北唐山市保护利用工业文化遗存调查 2021-08-06
老牌旅游城市牡丹江何以“老树新枝更著花”? 2021-09-17
优化营商环境 株洲高新区在行动 2021-03-09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