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衰退阴影笼罩世界经济

2022-12-26 12:4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次阅读
 
衰退阴影笼罩全球 明年世界经济前景难言乐观


W020221226195706939245.jpg

12月13日,顾客在美国纽约一家商店购物。 (新华社发)


  编者按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治理严重缺失,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2022·年终专稿”系列报道,围绕全球发展、通胀高企、能源粮食危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国倡议等热点话题,梳理全年世界经济主要特点,展望分析来年全球经济形势,以飨读者。

  2022年,随着时间推移,衰退的阴云愈加厚重,笼罩着世界经济。临近年终,全球性衰退即将到来几乎成为一种共识。

  先看一些国际机构最近的判断:世界银行发布报告《全球经济衰退迫在眉睫?》指出,随着一些主要央行相继提高利率应对高通胀,2023年世界可能走向全球性经济衰退,全球经济预计仅增长1.9%,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可能发生一系列足以造成持久伤害的金融危机;世界贸易组织预测称,由于世界经济受到多重冲击,全球贸易2023年增速将大幅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最近一些指标显示,明年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在增大,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2%,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预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今年或明年将出现经济萎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1%,2023年将放缓至2.2%。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经济衰退的到来并不意外。首先,一些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出现的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央行激进“放水”带来的虚假繁荣。“放水”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会推迟问题的发生,靠“放水”造就的繁荣,最终会被打回原形。其次,疫情的影响仍未散去,乌克兰危机也未见缓和迹象,美联储激进加息虽然让通胀有所收敛,但是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总体来看,世界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十分严峻复杂,缺乏足够的增长动能。

  在此背景下,全球衰退预期不断强化,既是冷峻现实的写照,也映衬出国际社会对种种全球性挑战迟迟难以破解的忧虑。

  从全球范围看,2023年世界经济前景难言乐观。具体到各个国家和地区,表现将有所差异。

  先看美国。华尔街机构和众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在2023年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很大。整个2022年,美联储的政策都如同走钢丝,希望控制通胀和维系经济增长的“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然而现实却很残酷,控通胀就必然要打压需求,这让美国经济前景难言乐观,毕竟过去15年,美国没有经历过这么高的利率。

  美联储在12月份的经济展望中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测,将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中值较9月份上调了0.3个百分点至0.5%,将2023年增速下调0.7个百分点至0.5%,将2024年增速下调0.1个百分点至1.6%,长期增速保持在1.8%。由于美联储的展望带有预期管理性质,被普遍认为偏乐观。

  相比之下,市场悲观得多。彭博社近日发布的对38位经济学家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们认为,2023年美国经济衰退概率高达70%,预计明年二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或萎缩0.7%,一、三季度则为零增长。预计2023年美国就业市场将随着经济低迷而走软,二、三季度就业人数将出现下滑。此外,投资减少、家庭支出疲软等因素将对美国制造业造成严重打击。

  美国官方数据印证了这样的担忧。美国商务部12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1月份零售额环比减少0.6%,创近一年来最大降幅。考虑到“黑色星期五”等年度购物节均在11月份,这个月份零售销售额减少,更加意味着消费需求持续减弱。

  面对严峻局面,美国企业越来越感到不安。美国科技企业近来掀起了裁员潮。亚马逊开启了约1万人的裁员,这是亚马逊28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Meta将裁掉8.7万员工中的1.1万人。此外,还有一大批中小科技企业出现大规模裁员现象。就连现金流雄厚的苹果和谷歌,也宣布放缓招聘。类似的场景也发生在华尔街。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大卫·所罗门表示,管理团队必须为“未来的坎坷时期”做好准备,高盛计划削减数百个工作岗位。摩根士丹利也将裁员约1600人,约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2%。

  欧洲面临的严峻形势,相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乌克兰危机给欧洲经济带来的冲击更加明显。其次,欧洲货币政策受美联储政策显著影响,选择空间更少。此外,由于欧洲各国债务水平不同,让欧洲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面临更复杂的局面和更多挑战。

  今年以来,欧元区通胀率一直居高不下,居民生活成本大幅增加。为应对高通胀,欧洲央行开始不断加息,减少市场流动性。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欧洲议会就货币政策举行的听证会上表示,面对历史性通胀,即使经济走弱,欧洲央行也必须加息。这也反映出欧洲央行的政策取向,将导致欧洲的衰退预期更加强烈。

  还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提,就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给欧洲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年8月份,美国政府签署《通胀削减法案》,拟提供高达3690亿美元补贴支持电动汽车、关键矿物、清洁能源及发电设施的生产和投资。该法案中多达9项税收优惠以在美国本土或北美地区生产和销售作为前提条件。欧盟方面对此十分不满,认为该法案将导致欧洲企业转向美国投资,从而“掏空”欧洲工业。欧盟称,将对美《通胀削减法案》采取应对措施。美国此举不管最终效果如何,已经对欧洲企业在本地的投资信心造成很大打击,势必对欧洲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从数据上看,欧洲经济衰退或许已经近在眼前。标普全球发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1月份综合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8,低于50荣枯线,处于萎缩区间。这已经是欧元区PMI连续第5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威廉姆森表示,这样的指标表现增加了欧元区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欧盟委员会最新发布的2022年秋季经济预测报告称,预计欧洲经济在四季度就将陷入衰退。

  欧洲多国研究机构也表达了对本国经济前景的悲观看法。德国经济部发布的报告预计,今年德国经济仍将增长1.4%,但明年将萎缩0.4%。法国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家庭消费乏力和贸易逆差扩大。法国三季度GDP环比涨幅仅为0.2%,相比二季度的0.5%出现明显放缓。花旗银行则指出,法国制造业可能已经开始出现萎缩。西班牙财政部门预计,西班牙经济2022年四季度增长率将在负0.2%至负0.3%之间,该国2023年一季度的经济预计也将出现负增长。

  相比欧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的《2023全球宏观经济展望》认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总体动力不足,但是亚洲经济最为乐观,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其中中国和印度将引领亚洲的发展。具体来看,中国消费市场复苏将推动经济复苏,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5%的增长。印度经济有望实现6.2%的增长,推动因素包括制造业投资和能源转型等。

  不过,并非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中国这样的经济复苏基础。2022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美国利率上升与美元升值的冲击,出现了本币贬值、资产价格下跌、外债负担加剧、经济增速下行等问题。个别经济基本面脆弱的经济体,已经爆发危机或处于爆发危机的前夜。斯里兰卡今年5月份出现债务违约,7月份对外表示政府已经破产。巴基斯坦、埃及、阿根廷等国家的债务形势也都十分严峻。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许多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更加艰难的局面,一方面,美联储的紧缩政策仍会持续,发展中国家仍将受到显著冲击;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出现经济衰退,将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从而导致其经济增长前景进一步恶化。 (经济日报记者 袁 勇)


点赞()
上一条:突发黑天鹅!日本央行“转向”,全球市场震荡2022-12-21
下一条:苹果一夜蒸发约4431亿元,一年市值少了约7万亿元,啥情况?2022-12-29

相关稿件

综述:美国衰退加剧全球经济挑战 2022-08-12
上半年全球经济扫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需要新动能 2022-08-22
全球通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022-07-29
李克强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特别对话会 2022-07-21
李克强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特别对话会 2021-11-18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