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滴滴,走了一条没那么好走的路

作者:竹芒 2025-09-29 13:43 来源: 次阅读
 
滴滴,走了一条没那么好走的路

这是一个方向盘上中国。

当工厂的流水线渐次沉寂,当写字楼的电梯不再拥挤,有一群人,握紧了方向盘,驶入城市的脉络。

他们曾被称为“师傅”,如今有了一个新名字:网约车司机。45岁的李军(化名),便是一个例子。在老东家手机摄像头厂关门的那一刻,他不是没想过离乡求职。但再度安家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妻子和读高中的孩子也难以随行。更现实的是,招聘需求早已迭代,新一代模组封装技术,他只勉强“沾点边”。而对专业技术员来说,“差一点”就意味着进不了生产线。冷静思考后的他,握起了方向盘,开起滴滴。每天早上7点,他准时上线,如同过去站在生产线前一样准时。不同的是,这一次,他面对的不再是机器,而是整个城市的出行需求。月收入徘徊在七八千到一万之间,虽不及当年工厂旺季,却接住了房贷、车贷和孩子的学费,撑住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

这不是李军一个人的故事。据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调研,77%的网约车司机是在失业后转入这一行,62.8%是家庭唯一的就业人员。

202509281056261494314748.png

他们中有退伍军人、毕业大学生、制造业工人、个体经营者……

在产业转型与经济波动中,网约车成了一条低门槛、高弹性、能快速兑现劳动的就业缓冲带。

但这条“缓冲带”,正承压前行。开网约车,还会是一门好营生吗?

就业“蓄水池”

能否蓄住“体面的收入”?

一辆车,一部手机,撑起一个家——这是很多网约车司机的真实写照。《网约车司机就业图景与职业表现(2025)》显示,在网约车司机、外卖员、货车司机、快递员、制造业普工、建筑工等六类典型蓝领职业中,网约车司机月入7623 元,位列第二仅次于货车司机。

20250928105652614813543.png

其中一线城市日均上线8小时以上的司机,平均月收入可达11557元。

相比之下,麦可思数据显示,2024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月收入,也只能达到7885元(全国本科平均:6199元)。因此,凭借“即时结算、按劳取酬”的机制,网约车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应对失业风险、平滑收入波动的重要依托。然而,网约车司机收入的背后,虽能托底家庭日常,却未必覆盖得了职业尊严与可持续性之间的全部命题。根据“十一万路口”在今年夏天历时三个星期的“草根调研”,发现北京算是网约车行业“天花板”,北京有经验的网约车司机月流水可达2.4-2.5万,普通水平维持在万元以上,代价同样是维持较高强度的工作。

但非所有城市都叫“北上”。在深圳,有快车司机跑12小时日流水约500元,扣除电费和4000元车租,月入8000。广州车租近两年从5000多跌至3000甚至2000档,实际到手也与出租车相差无几,七八千徘徊。

于是司机们感慨“越来越难赚”,《南方周末》在9月12日滴滴组织的一场司机评审会上,记录下这些声音:“我愿意吃苦,我不怕熬夜,可是不挣钱,到底是谁的问题?”司机不解的背后,说穿了,还是那句“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了个人身上”。一面,是急速膨胀的司机数量交通运输部的官方行业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国共有214家网约车平台拥有经营许可证,发放289万本网约车驾驶员证。到2024年10月,持证平台来到362家,驾驶员证748万,分别暴涨了69%和159%。

202509281057231409807617.png

这样的情况在今年得到加速,据央视新闻6月报道,今年4月以来,滴滴网约车全国招募新司机超过77万名。一面是平缓的订单增长。中研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日均订单量仅增长8%。僧多粥少下,地图类流量平台压价、聚合大量不符合准入门槛的司机抢单等乱象,不断摊薄司机收入。激烈竞争之下,情绪也在撕裂:乘客抱怨“司机不开空调”“车内环境差”,司机则因收入下降而满腹怨气。一些抱怨平台抽成高,收入低的司机们,甚至试图要求平台提高单价,以保证司机收入。

比如《南方周末》提到,曾做经销商风生水起的王哥,在2024年公司破产后,进入网约车行当。这次滴滴开放日司机评审会上,他提到:“能不能几个平台坐在一起聊聊,一块涨涨价?”但是他们或许忽略了:且不说《反垄断法》的规定,网约车作为新就业形态,这几年正承受来自多个行业失业人群的冲击。在智能手机和导航普及的今天,会开车就能入行—这条就业缓冲带,压力正在持续增大。如何让司机重新拥有“体面的收入”?如何让平台实现健康盈利?如何让乘客持续享受优质服务?——这道题,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回答。 

抽成≠利润,利难的平台

如何扛起“不可能三角”?

司机要收入,乘客要性价比,平台要可持续,实际上,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可能三角”。

拿主要出行平台的财报来说:滴滴,2023年开始逐步有微薄的利润,到2024年,滴滴中国出行净利润率为3%这样的净利润率,远比不上阿里、腾讯这类互联网大厂。曹操出行近年来的营收虽有增长,但亏损幅度依然惊人,2021年至2024年,其四年累计亏损高达82.41亿元,至今没有扭亏为盈。

全球巨头Uber,从2017年到2022年,6年时间,同样累计亏损了288亿,且单位是:美元。网约车司机感叹收入不易,为何平台盈利,也这么难呢?

本质上,他们走的是一条“既要又要还要”的路:平台提升用户体验、巩固自身护城河、承担社会责任扩大就业容量,都需要容纳更多司机,可司机越是增多,赶上乘客消费欲望下降,就越要提供具有性价比的产品刺激消费,而刺激消费的同时,又不能让运价低到挫伤司机积极性。这种生态的复杂,如同外界常常诟病的“抽成”,那同样是一本复杂的经济账。比如国内头部平台滴滴,2024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比例为14%,远低于外界感知的20-30%。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的抽样调研也显示,抽样滴滴司机的月抽成中位数为18.8%,多数在18%至20%之间。

20250928105757140573840.png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相关团队最新的调研,实测的全部滴滴司机月度平均抽成15.3%,九成司机月均抽成低于20%。这样的抽成比例在全世界来看算什么水平呢?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庄家炽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的说法,他调研过世界各地的网约车平台抽成,“Uber是30%左右,欧洲本土网约车平台的抽成在18%左右,滴滴算是中下水平”。不仅如此,清华大学的调研发现,抽样的768滴滴司机中,超三分之一的司机误认为月均抽成高于25%,但实际上,他们中仅有1人月均抽成超过25%,有32位司机的月均抽成比例为负值——即司机实际收入超过了乘客的实际支付。北京的刘师傅,曾经送过外卖,因风吹日晒和时间压力大从两年前改跑网约车。在问卷中填写滴滴抽成在26%-29%,但实际上,他6月的抽成是-14%。

来自西安的孙磊师傅也出现了“负抽成”的情况,他在第三期滴滴开放日司机评审会现场分享了自己的真实订单:8月份单数482,抽成比例6.9%;9月份截至12日,92单,抽成比例负0.8%。

“负抽成”从何而来?原来,滴滴的抽成其实是供需的结果呈现,一旦供需失衡,平台常通过发放优惠券或司机奖励进行调节,低抽成、负抽成由此出现。

这套系统可以理解成通过抽成形成“水库”:水多储水,水荒放水,平时还要修坝养鱼。滴滴除把抽成用于司乘补贴和供需调节,还有很大一部分用于技术研发、系统维护、保险理赔、合规税收等。这套类水库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高效解决供需和保障,形成可持续性生态,悄悄托举了千万人就业、完全重塑了打车体验,但缺点是理解成本较高,容易给人黑箱的感觉,不被信任时就会背上黑锅。

事实上,抽成并非利润。除了司乘补贴,滴滴的“司机保障计划”,也包含了很多细微场景的支出:比如车费垫付,从2016年上线,每年要为司机支付数亿元乘客逃单的车费;

比如淡季无单赔,对长时间没单的司机,平台会自动推荐接单概率较高的路线,如果最终无单平台会做出补偿;还有各类安全保障、商业养老、家庭医疗、高温补贴、极端天气误工保障等等,总计37项,很多都是已经持续投入多年的项目。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庞大的调度和持续的资金投入,也正是滴滴选择“重运营”模式的缩影。一方面,在“司机要收入,乘客要性价比,平台要可持续”的不可能三角里,滴滴最有可能解题,是因为它以技术领先、规则完善、产品丰富,以及规模效应,能够挖掘更多效率优势,而且,它直接服务司机和乘客,没有聚合平台的层层折损,它的运营成本控制得更低。但另一方面,头部平台的社会责任和规范要求,让它的一些成本又比别的平台更繁重,比如持续每年数十亿投入的安全体系,比如上面介绍的滴滴司机保障计划,林林总总,也不可能是一笔小投入。一头削减成本,一头增加成本,最终,是一个抉择和平衡的问题。

滴滴为何坚持走“重”路?

截止2024年底,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 6.77 亿,全球年活跃司机数 3200 万。庞大的用户量和就业规模,让人看到网约车早已不是一门“快生意”,而是中国城市出行的基础设施,是千万家庭的就业托底。

这样的背景下,滴滴没有选那条轻松的“信息平台”之路,反而越走越重。某种程度上,这映射出中国服务业升级的深层逻辑:真正的服务,无法轻装上阵,而是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保障体系之上。滴滴自2018年开始,逐渐建立起了庞大的运营体系,不仅自建司机服务体系、培训机制、安全标准,还通过自营+合作伙伴的方式,开始结硬寨、打呆仗,在全国各地建设线下司机服务点、滴滴车站、各类保障车队,等等。据此前《晚点LatePost》报道,滴滴中国网约车团队雇佣了近 1 万名员工,其中技术开发、总部运营等团队规模约 3000 人,负责安全、司机管理、区域运营相关的员工数量约 7000 人。

如此种种,滴滴,正从“平台”,蜕变为每日服务于数千万乘客和司机群体的“基础设施”。相比之下,以聚合模式为代表的轻平台虽快速扩张,却衍生出层层转单、提现困难、投诉无门等问题。抽佣不透明、责任主体模糊,正成为新的消费痛点。

据《IT时报》报道,深圳网约车司机李师傅,在今年7月遭遇了一次极端的订单转卖。乘客端支付82.64元,可李师傅只收到56.66元,抽成比例为31.4%,超过了“红线”。核对后才发现,原来乘客先是在哈啰平台叫了一辆顺风车,平台显示接单的是T3出行,可来到现场接客的,却是如祺出行的司机李师傅。有时还会出现显示与实际“两层皮”的情况,比如乘客支付车费21.29元,司机到账15.63元,计算下来,抽成比例约为26.5%。

然而,平台却显示抽成比例为21.94%,与实际计算有约5%的差距。而滴滴的收费明细则会展示司机本单收入构成、本单抽成、乘客支付车费、周账单、月账单等。

这几年来,也持续推行账单透明化:2021年上线司机收入报告;2022年单单展示抽成;2023年抽成上限降低至29%;2024年高速费、感谢红包等不再纳入抽成计算,全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14%;2025年再次宣布,到年底前,抽成上限降低至27%并推出“返佣宝”,月均抽成超过25%在次月返还。

滴滴坚持的重模式、高投入之路,看似笨拙,却可能是国内服务业改造的一个典型案例:从追求规模和速度的野蛮生长,转向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的长期主义,在效率与公平、创新与保障之间找到平衡点。与此同时,滴滴也在多种途径拓展订单需求,包括跟各地文旅部门的合作,在全国的机场、火车站、大型商圈落地“滴滴车站”等等,已经连续十个季度取得订单两位数增长,在当下的环境中殊为不易。滴滴也接连推出更多细分品类,比如宠物快车、六座快车、包车、轻享等,既能精细化满足用户需求,也试图以好服务帮助司机获得好价格。

如果这条路能够走通,带动更多平台来卷服务而不是卷价格,也有机会跳出行业低价的牵制,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循环。

结语

回望这十年,网约车从一款匹配需求的软件,逐渐成长为中国城市出行的基础设施。它提升了整个社会的通行效率,也颠覆了出租车的体验。这场改造异常艰难,因为它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人:数百万司机的收入、更为庞大用户的出行体验,以及一整套上下游生态的开拓。从追求爆发式增长,到接受常态化运营;从资本热捧的风口行业,到回归服务业本质——滴滴的转身,是中国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缩影:重起来,慢下来,不一定就是坏事。

中国服务业的本质改造,需要的正是这种长期主义的坚持。

点赞()
上一条:AI下南洋,广西打头阵!2025-09-29
下一条:2025白银交易平台TOP10:中国白银网专业推荐!2025-09-29

相关稿件

【文体市场面面观】一部剧带火一条街 2024-01-13
一家店、一场集、一条街 2022-05-05
征服高寒,情暖西藏!热立方地暖机第一条西藏产线正式投产 2023-10-27
强化联建共建 打造路警企“一条路、一条心”党建品牌 2022-06-21
一条路开出新局面 2023-11-14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