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网红发起的争论,正加速推动一个千亿级行业从混乱走向规范,让消费者有望告别“预制菜盲盒”。
“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9月初,网红罗永浩对餐饮品牌西贝的质疑引发广泛关注。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迅速回应:“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这场看似简单的争论,却揭开了预制菜行业最敏感的伤疤——信任危机。它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餐饮透明度的质疑,更意外地推动了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的进程。
背景研究:什么是预制菜
官方定义: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2024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定义的预制菜是不允许添加防腐剂的。
涵盖范围:预制菜通常根据加工程度和食用方式分为四类:
即食食品:如八宝粥、即食罐头,开封即可食用。
即热食品:如速冻水饺、方便面,需要加热后食用。
即烹食品:如预处理好的半成品菜肴,需要烹饪后食用。
即配食品:如洗净切好的净菜,需要自行调味和烹饪。
争论背后:行业规模与信任危机
预制菜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达到6173亿元,年增速高达27.3%。预计于2030年突破3万亿大关,A股预制菜板块3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已突破5000亿元。
但与行业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者的普遍担忧。许多餐厅使用预制菜却秘而不宣,用预制菜挣现炒菜的钱。
消费者大老远跑去餐厅,吃的却是预制菜,还不如在家点外卖。这种信息不透明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加剧了对行业的不信任。
暴利行业:从工厂到餐桌
宫保鸡丁预制菜批发价约9元,在北京某门店售价却高达38元。脆皮乳鸽预制菜售价25元,餐厅经过简单加工后卖给消费者68元左右。
预制菜之所以受到餐饮企业欢迎,是因为它能有效降低原料进货成本(占营收45.2%)和人力成本(占营收22.2%)。
国标出台:从野蛮生长到合规时代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将是预制菜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
草案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并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
标准首次明确: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主食、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以及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都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消费者权益:强制披露成为关键
新国标最引人注目的是要求餐饮门店强制披露预制菜使用情况。消费者将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罗永浩在微博上表示:“我不反对预制菜,甚至会在赶时间时主动选择预制菜,既然预制菜合法,餐馆当然有权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这种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心声。信息披露成为刚性规则,将帮助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行业洗牌:技术升级与市场重构
随着国标出台,预制菜行业将迎来大洗牌。那些技术落后、不透明的企业将被淘汰,而重视食品安全、投入技术研发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业内估计,光冷链改造一项,中小餐饮企业就得掏出几百万,相当于一年净利润的大半,扛不住的只能出局。
国标草案落地正在加速市场洗牌,淘汰落后产能,让市场份额向合规、有实力的企业聚集。
理性看待:不要妖魔化预制菜
预制菜不代表不健康,随着政策法规的不断出台与完善,预制菜的标准正在越来越严苛,标准化流程化的预制菜可能比大部分小作坊出品更加干净卫生。而且预制菜的工业化生产并不意味着营养会大面积流失,甚至相较于家庭中的烹饪操作不当,预制菜的营养流失,有可能会更少。
而且预制菜的发展有助于提升餐饮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减少食材浪费,降低企业成本,并能带动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升级。
预制菜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下的产物,它为我们提供了多一种选择,但不应是唯一的选择。我们既没必要将其“妖魔化”,一棒子打死,也不应忽视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作者:任禹赫,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
相关稿件